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争臣论(节选)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争臣论(节选)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大臣闻而荐之,天予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日厂冒之刺兴。今阳予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予以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予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满分5 manfen5.com,死而后已。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①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人夫。刚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广而                      闻:见闻,见识

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         刺:指责

C主上其行谊,擢在此位           嘉:嘉许,称赞

D守其道而不变,何子之深也       过: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臣闻荐之              愿得张仪甘心焉

B非阳子之宜行也          ,而母立于兹

C且阳子不贤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    于共身也,耻师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止确的一项是

A.而术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B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C而未尝一言/及丁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D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阳城任职时间不短,对天下朝政的得失也很熟悉,并且受到皇帝的恩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

B.韩愈认为有进言责任的人,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C有人说阳城虽有谏诤而外人并不知,是因为阳城认为臣子不应该通过揭示君主的过错而得到名望,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

D在本文中韩愈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真截了当的批评,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5分)

2)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5分)

 

1.D 2.A 3.B 4.C 5.(1)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不在朝为官一样。他难道是因为富贵而改变心志的人吗?”(在野、岂、以、移易各1分,句意1分) (2)古代圣人贤士都不是对闻达、被重用(得到重用)有所追求。他们为时世不安定、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被动句、倒装句、闵、乂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 项,过:指责,责备。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 项,连词,表顺承;B项,所字结构∕名词,地方,处所;C项,主谓间取独∕补语标志,得;D项,那么,就∕却。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于”字句式,“之”字句式,文言虚词“若”等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理解不正确,韩愈并不赞同此种说法。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在野、岂、以、移易、被动句、倒装句、闵、乂。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在今天经常争论不休的问题。

②一切文明,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非洲的还是美洲的,都积累了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表现为技术,有些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就是博物学。博物学这个名字来自西方,代表的是与自然哲学不同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探究,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等工作,而非观念演绎。我认为,这种知识类型极为古老,像技术一样遍布所有的文明地区,虽然在西方有理性科学这样的参天大树,仍然有强大的博物学传统;在中国,博物学非常发达,而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在博物学意义上主张中国古代有科学。

③博物学是在与生存环境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环境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多样性特征。它具体而多样,带有强烈的本土色彩。它既是技术性的,能够指导操作实践;又是宗教性的,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念。原始的博物学是原始人民在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存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工艺制作等,历经成千上万年的磨合,所以是对当地人最有效而且最可靠的知识。在有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用现代技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都难以生活下去,但本地的土著依靠他们自己的博物学知识,可以在此世代生养繁衍。

④西方的博物学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无疑是理性科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也是西方博物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关于动物的博物学著作,接近他的全部遗留著作的三分之一。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的大博物学家有老普林尼、达尔文等,卢梭和歌德也是有名的博物学家。 19世纪之后,传统的博物学领地为数理科学所兼并,日渐式微。总的来看,在西方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博物学的地位低于理性科学,是“小树’’而不是“大树”。

⑤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界概念,因而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但是,中国人的存在者被划分为天、地、人三才,在三大领域之中均有极为发达的博物学。前面提到,中国的天学根本不是希腊意义上的数理天文学,而是服务于皇权政治和宗法社会日常伦理生活的礼学,其表现形式就是天空博物学。中国地学包括气候、地理、植物、动物诸多研究,体现在《山海经》《博物志》这样的风土志、草木志等著作之中。中国人学更为丰富,从衣、食、住、行、医,到礼乐、风俗、人伦,都属于博物学。中国科技史界公认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全都是地道的博物学著作。

⑥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科技史界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本上沿袭了李约瑟纲领:其一,科学与技术混在一起,不加区分;其二,以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科学史。我认为,中国科技史界应该突破这一纲领,尝试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本质上是博物学’’这一新纲领来重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1.下列关于博物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学其实是文明在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

B博物学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探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等工作。

C博物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多样性特征,既是技术性的,义是宗教性的。

D.在西方历史上,博物学的地位较低,是“小树”,理性科学才是正统,是“参大人树”。
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学不是数理大文学,实质上是服务于皇权政治和宗法社会日常伦理生活的礼学。

B中国的地学就是只研究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的博物学,有《山海经》《博物志》等著作。

C.过去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时都将科学与技术不加区分地混在了一起。

D作者否定了李约瑟的纲领,建.立了新的纲领,要重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文明的表现形式都分为两种:一表现为技术,…表现,为知识。

B.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观点是仅就博物学意义而言的。

C现代人缺乏博物学知识,很难在白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生活下去。

D.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界概念,是因为不存在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

 

查看答案

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人,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B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白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避免作弊。

C.《北京晨报》消息称,社科院文学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已经哀落,对此我们深表惋惜。

D.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试行)》中规定,20 1 511日起,将取消奥赛、体育特长等5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

B.中国外交有三个颠扑不破的原则:一是不当头,二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三是处理国际问题时没有自己的私利,这三个原则无疑为我国韬光养晦、用好战略机遇期争取了时间。

C.李克强部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继续推进地震火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D.从这幅图画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那落满泥十、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灸人口的《惠州一绝》。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酷热难耐,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泊,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让百姓怨声载道。

我国幅员广阔,川、粤、闽、桂等省都盛产荔枝。各省    ,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有荔枝品种。如今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格外诱人。绿叶云舒,朱食星映,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香连翠叶真堪画,口口口口口口口”,荔枝    以其味美,    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注】疮痏:疮疡,伤痕,引中为祸害。
1.文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 zhàng  贬谪     大块朵颐      Btì    幅员    怨声zài

Cjūn     胜景     脍灸人口      D.落bò    垂涎    果实累累1éi
2.在文中方格处填人下列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A.玉雪肌肤罩绛纱                    B.露浓冰厚更芳馨

C.红透青笼实可怜                    D.可怜生处是天涯
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祈求    因利乘便    不是  而是    B.祈求    因地制宜  不仅 

C.乞求    因势利导    不是  而是    D.乞求    因时制宜  不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翅膀是鸟的悲剧,它把生命带入永恒的异乡—伊万·日丹诺夫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超出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