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老猴赫尼 沈石溪 赫尼是耍猴人岩鸣豢养的一只猴子。岩鸣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老猴赫尼

沈石溪

赫尼是耍猴人岩鸣豢养的一只猴子。岩鸣带着赫尼在江湖上闯荡了二十来年,走村串寨,从一个码头漂泊到另一个码头,靠赫尼在街头表演一些钻火圈、推小车、翻跟斗之类的猴戏,混一碗苦饭吃。据岩鸣说,赫尼是只极其聪明的猴子,一个新节目,只要教上三五遍就会做了,一般的猴子要三五十遍才教得会。

但赫尼野性太重,无时无刻不在思量着逃跑。岩鸣说已记不清赫尼究竟逃过多少次了,起码有一百次。岩鸣像所有的耍猴人一样,用不给东西吃、鞭打、戴脚镣等手段,企图磨灭赫尼叛逃的野性,可什么方法都用尽了,效果却微乎其微。没办法,只好把那根细铁链永远地拴在了它的脖子上。

我到曼广弄寨插队的第四年,岩鸣因为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的,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行走困难,年纪也大了,不能再外出耍猴了。他本想把赫尼卖了,但赫尼也老了,脾气又倔强,动不动就想逃跑,问了几个耍猴人,没人肯要。于是,岩鸣就请我帮他把赫尼带到孟巴纳西森林里去放生。他噙着泪抚摸着赫尼的脑袋说:“老伙计,你一辈子做梦都想回森林里去,我就成全了你,让你也过个自由自在的晚年。”

我牵着赫尼,走了大半天,来到一个名叫野猴岭的地方。那儿树林密得就像篱笆墙,钻也钻不通。岩呜曾告诉过我,二十年前他就是在这里用捕兽天网将赫尼捉住的,那时赫尼才是一只不满一岁的小猴。二十年过去了,小猴赫尼变成了老猴赫尼,没想到,它还认识这块土地。一踏进野猴岭,它就两眼放光, 嘴里呜呜呀呀不停地叫唤,显得十分激动。我好不容易解开了那条在它脖子上拴了二十年的细铁链,它嗖地爬上旁边一棵大树,快到树梢时,回过头来冲着我龇牙咧嘴地嚣叫一声一一准确地说是冲着我手中那根象征着人类统治权的明晃晃的铁链粗暴地嚣叫一声,连蹦带跳地钻进树冠不见了。

我并不恼怒它的无理,它无端地被人类囚禁了二十年,被迫服了二十年的劳役,是有理由憎恨人类的。但愿它从此以后再不受那奴役的苦,享受正常猴子的生活。

我以为,赫尼回到森林,就像鱼游回了大海,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它了。可做梦也没想到,第三天早晨,我扛着犁铧刚走到寨外那条宽敞的马车路上,突然,一棵槟榔树上跳下一只猴子来,拦住了我的去路。我低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是赫尼!才分别两天,赫尼看上去像老了两岁,蓬头垢面,背上的毛被树脂草浆粘成一绺一一绺,鼻吻皱得像只苦瓜,眼角布满浊黄的眵目糊,憔悴消瘦,邋遢肮脏,落魄潦倒,活像个猴中乞丐。

这时,马车路上又陆续过来十几个荷锄挑担准备下田劳作的村民,他们都知道赫尼的身世,对赫尼的归来感到很惊讶,于是围成一圈看稀罕。

赫尼突然前爪撑地,身体倒立,沿着人圈绕了一周,接着,它爬上挺拔的槟榔树,两条后腿勾住光滑的树干,哧溜从树梢快速滑下地来,又从一位看热闹的姑娘手中抢过一只空箩筐,在场子里蹒跚推行。哦,它这是在耍猴戏呢!表演完倒立行走、攀爬高杆和推小车等节目后,赫尼翻着手掌,作出一副乞讨状,不断地向围观的人群磕头作揖。一位大嫂丢给它一只包谷,它狼吞虎咽地啃起来,不仅把包谷粒吃了个精光,还把包谷芯也吃了下去。

不知是谁将老猴赫尼回来的消息告诉了岩鸣,老人拄着拐棍提着那条明晃晃的细铁链颤巍巍地从寨子走来,挤开人群,来到赫尼面前,噙着泪花说:“我晓得我的老赫尼是舍不得离开我的,唔,回来就好,赶明儿,我病好了,我们再一起去闯码头。”我十分注意老猴赫尼的反应,它并没有因为看见老主人而产生激动欣喜的表情,它那张皱褶纵横的脸上没有任何变化,眼光呆滞,麻木不仁。

当它的视线移到岩鸣手中提着的那根细铁链时,目光才像火焰似的跳了一下。它缓慢地爬到岩呜身边,抓起铁链,用混杂着讨厌与欢欣、恐惧与喜爱的十分复杂的眼光久久地凝视着那根拴了它整整二十年的铁链子。突然,它仰天发出一声灵魂撕裂般的嚎叫,闭起眼,将铁链子缠绕在自己的脖子上。

我想,它一次又一次地逃跑,一辈子都在努力解脱锁在它脖子上的铁链,为此,它遭叱骂、挨鞭打、受尽折磨,可将它脖子上的铁链摘除了,仅仅三天,它却主动把铁链叉缠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1.请简要概括老猴赫尼的形象特点o4分)
2.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3.小说写了老猴的两次叫声,一次“嚣叫”,一次“嚎叫”,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  4
4.本文初版时,开篇有一句话:“当心被束缚久了,即使肢体自由了,也很难再找到生活的方向。”再版时,作者将其删掉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6

 

1.聪明;野性重(渴望自由);脾气倔强;最后无法独立。 2.(1)是小说的线索,推断了情节的发展。(2)寄托了作者对老猴的同情以及悲剧结局的反思。(3)“我”是小说事件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3.(1)“叫嚣”是为了表现老猴对人类的憎恨以及获得自由时的兴奋;“嚎叫”是为了表现老猴不得不回到人类社会时的屈辱、无奈。(2)两次叫声前后照应,形成对比,突出了老猴的悲剧结局。 4.(1)看法一:删除好,使得文章的主旨不直露,内涵更丰富,使读者更多回味揣摩的空间。看法二:保留好,开门见山,主旨清楚明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2)启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给读者灌输人生理念,而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编织精巧的故事,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得到深层次的领悟。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根据文中有关老猴赫尼的行为描写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言概括作答。例如,“极其聪明的猴子”“但赫尼野性太重,无时无刻不在思量着逃跑”“但赫尼也老了,脾气又倔强”可从这些语句中提炼出聪明;野性重(渴望自由);脾气倔强等形象。老猴赫尼回到森林后又再次回来,靠耍猴戏乞讨的内容,表现出了它无法独立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从全文内容来看,“我”贯穿始终,故起着线索作用;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对老猴的命运结局是持同情和反思的。这篇故事至始至终都有“我”的见证,故起着真实可信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先结合着文章内容概述“嚣叫”“嚎叫”的原因,然后再从对比的角度,突出老猴命运的悲惨,从而达到了表达主旨的目的。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作品主旨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删除好,还是保留好。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围绕文学作品如何表现主旨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在答启示时,应从文学作品的意义及创作意图角度来答,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示例,概括下面“在一个组织中集体领导力理论示意图”所展示的结论。4

满分5 manfen5.com

结论1:文化的集体主义属性越高,该组织的高管团队越体现出集体领导行为。

结论2

结论3:集体领导力与高管团队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4

 

查看答案

下面的广播稿在得体、语法、标点等方面有4处错误,请找出错误并修改.(4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翌日,中国政府就展开救援行动(中国向尼泊尔派出62名救援队员,并安排4架次包机运送价值3 2 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中国民众也积极伸出援手。在震灾一周内,有近2 6万中国民众通过互联网向尼灾区捐助善款。截至目前,尼驻华使馆已募捐到4 0万美元的民间善款。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处用“少了一点……,多了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整齐匀称,注意与上文的连贯。(4分)

前车稍慢一点,就不耐烦地摁喇叭;被其他车别了一下,就一定要追上去还以颜色……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心理学家分析,“路怒’’源于驾驶中面临的各种压力;法学专家则指出,违规驾驶、违法行为是点燃怒火的火星。在这场“会诊’’中,或许我们更应看到司机的种种不良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门去来兮辞》)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同答问题.(8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4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曰:“语不必深,自然蕴藉。”结合首尾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