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俯察人事,仰观天则。”人事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经地义。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五花八门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定律演进的,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于是,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                        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那么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上的“文学名著”吗?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最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亳不费力地将专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来,并且欢欣鼓舞。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间水涨船高,则不只是错觉,而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庇于超级大国而产生的?

⑨如果说优胜劣汰是一条法则,那么此之“优”者,最后“说了算的”是文学的合法性,没有别的权力能让一部作品最终“胜”或“汰”。这种合法性不也是一种权力吗?当然是,而且是权力之本原。它无言也无形,可它在背后支配一切。

⑩敬畏“天则”绝非轻慢“人为”,二者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种对象,而后者也绝不只是无足轻重的。天则不是实在性对象,没有人为,天则无所寄寓。在当下语境中强调前者,是就当下的问题而言。不过是说,人不可以妄用“人为”,应该自知权限在哪里。

1.第③段加点短语“仰观天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概括第④段的段意。(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论的“权力”。

②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击率”,没有资本推动,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

③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文字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有关联。

④向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经典”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

⑤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凭借小说成名的动机。 

A①②⑤④③     B②③①⑤     C①⑤③②④    D④②⑤①
4.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的认定,一切人为裁判和干预都是无效的。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

C.著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使经典的价值得以实现。

D.经典依靠文学本身的力量和规律赢得了话语权。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3分)
6.探究第⑨段加点短语的具体内涵,以文中某一作品为例作阐释。(5分)

 

1.(2分)敬畏文学合法性 2.(2分)现当代,两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话语权”左右了文学创作和评论。 3.D 4.D 5.(3分)照应前文,强调“人为”的意义和应遵循的权限,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 6.(5分)答题要点:文学的合法性,即作品能传达人性,反映时代,体现社会发展或自然规律,文质兼美,给读者以审美体验,引发情理共鸣……结合具体作品作阐释。 评分说明:“文学的合法性”2分,观点阐释与作品内容契合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仰观天则”,仰观,由文意可知,应理解为敬畏;仰观天则,应理解为敬畏天则;由上文“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可概括出“敬畏文学的合法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语段内容的感知,给语段划分层次,然后根据层意来归纳概括段意。读后可知,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现当代错误的两种思潮影响着文学创作和评论;第二层写话语权左右着文学创作和评论。综合起来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④“四大经典”是对横线前文的举例论证,故首选④,②是进一步论述“四大经典”没有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故紧随其后;⑤“总之”是对“四大经典”成为经典的总结;由③“也就是说”可知,应排在①后面。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A项,过于绝对,原文是“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B项,“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理解错误,于文无依;C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故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语段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第⑩段是尾段,故可结合着以上作用,联系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写作目的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文学的合法性是指文学的本身具有的法权,即传达人性,反映时代,体现社会发展或自然规律,文质兼美,给读者以审美体验,引发情理共鸣等功能。然后再结合着具体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例如,可结合着作品《红楼梦》,联系第6段内容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着所有的东西同来。——泰戈尔(印度)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怀念方光焘先生
 

 

雨,连连绵绵的下着。在昏黑的烛光下,我打开了朋友从南方来的信,其中写道:“先生和我住在一起,经济上相当窘迫,对于周围的那种敷衍苟且的情形,他又看不惯。又发牢骚……”虽只寥寥几句,反复读着时,却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

刚在暨大念书的时候,我并不认识先生。后来我选读了他的“翻译”和“文艺习作”。没几天,我突然生起伤寒症来。一天上午,朋友徐微来看我,同来的还有先生。先生走到三楼,在我的床边坐下时,微微有点喘。他示意我切勿动弹,接着便问我请什么医生,吃些什么东西,怎样吃法。话是很平淡的话,态度则十分认真。听到我的答话后,他点点头。点点头后,他却找不到话说了;我也十分惶惑,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如是的沉默了三分钟,他看看表,站起来道:“我十点钟有课,须得快点走了。”便匆匆地走下楼去。我怪徐微不该拉先生来。

“我又不曾拉他,他听说你生的是伤寒,就急急乎要来看你。”

“我真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奇怪的是先生也不说什么。”

“他怕你吃生硬的东西。你已经告诉他只吃流质,隔三个钟头吃一次,他自然不用说什么话了。”

这时,一个表亲恰巧来到房中,问我:“刚才我在门口遇见那个人,穿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袍子,头发硬得像茅柴,眼镜深得像两个洋瓶底,又瘦又黄,就是你的先生,就是国立大学的教授吗?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是的,那就是方光焘先生。

在学校时,我们那一系的人最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他系来得密切。我们几个朋友中,华铃是写诗的。对于他写的诗,李健吾老师和王统照先生都极为推赏。后来编成集子,分送很多,华铃虔诚地征求意见。凡欢喜的,回答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不甚欢喜的,既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又怕自己不说实话,就觉得很难措辞了。问到先生,他答道:“我看不大懂。”就这么直截的一句答话,但在先生已经算是很含混的了。华铃也并没因此不高兴,他明白当面说实话原是先生的本色。

有一次,一位同学用自己的署名,不加说明地把先生的一段讲演记录拿去发表了。那时他正在教修辞学,正尝试着用格式心理学代替联想心理学来解释修辞上的比喻等课题,发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先生看到后,心中十分不安,怏怏地道:“这门功课,我总共讲过两次,一切材料和心得,都在发展之中,离成熟还远得很。我在课堂上讲,也还是取讨论的态度,他却贸然的拿出去发表了!而且他记得又很坏,脱漏错误的地方很多,叫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

鲁迅先生曾说“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先生已是中年人了,激烈得送掉命是不至于的;但因为太认真而面红耳赤,与人当面失欢的事,却不是没有。这结果,便是逐渐走上孤独的路。“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就是朋友所谓“老方又发牢骚”的根源之一吧。但,若说他的牢骚完全在于他的认真过分,也不完全对;那是另有原因的。
    离开学校后,我曾去看望先生。他关心地问起徐微,问起远去西南的华铃。教授问起毕业生的近况,也是常有的事,但他的问法,却令人感到他的孤寂来。一个寂寞的人话是最长最多的,先生从早上一直说到了午饭时分,话多而且杂。

“我出去读书时借人家的钱,至今没有还掉!……我是个只会紧缩日常开支的人,然而还是难以维持生活,我该怎么办呢?”他吃力地吸着廉价的雪茄,告给我听他的种种计划:把妻儿送回去,把家中仅有的住宅卖去……所有的打算,无非显出目前的走投无路而已。

“要生活,能够有地方教书,我于愿已足。可是一教书,往往因为学校的规定,有时非教几门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不十分熟稔的功课不可。这样的功课,一担任下来,就得分外的认真预备,对于自己想研究的语言学,也就不能集中全力去用功了。哦……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写过或是译过一部厚重的语言学的书!”……                                

不久,先生打发师母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了:虽放心不下,却依旧看她们走上了辽远而艰难的旅途。北风尖厉的时候,他自己也随学校到了潮湿的南方,虽然那儿的气候跟他的身体是那么的不适宜!一去就是两年。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
     烛火将尽,雨声依然萧萧,重温着记忆的时候,仿佛先生就近在烛火的旁边。只是这些记忆到我的笔下时,恐怕已经走了样了。看到这样的画像,先生怕要生气或是发笑的吧?  

                                             作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一日夜

          (摘自吴岩《怀念方光焘先生》,有删改)

【注】①方光焘1898年~1964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创者,著有《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吴岩,方光焘在暨南大学学生,是泰戈尔诗歌在国内的著名译者
1.开头作者写“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和“惆怅”的具体内容。(4分)
2.文章选取并具体描写方先生探病一事,有何作用?(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2分)

2)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2分)
4.文中写到方先生的“孤独与寂寞”,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原因,并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表,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单位下发的一则通知的正文,其中有几处语句表述不当或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四处,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私家车逐渐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但随之也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我局多次明文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驶,否则党纪政纪处分没商量。但仍有极少数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请各单位痛定思痛,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交通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她“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          ,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