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1.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然而,二者在生成和特点上有着差异,“三纲”说是皇权的产物,“五伦”说是宗法等级环境的产物,前者体现                的君权管理特点,后者讲究的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最早出自《孟子》,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B.“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五伦”说内容自有其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B.“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C.按“五伦”说的精义,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极度“专制”,或者是下对上的极端“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D.从“五伦”说出发,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利益,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垂直式独断;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思考时,应先从文中找到与“三纲”与“五伦”相关的语段, 然后根据语段中对“三纲”与“五伦”的解释,筛选出相关语句,或提炼或概括即可。答题区间在第2段,可根据该段内容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最早出自《孟子》”表述有误,不符合原文第三段“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C项,“仇敌”之说不当。D项,前一句“没有实现”表述不符原文“没有充分实现”,后一句“一味强调义务”也与语意不合,原文是“侧重强调义务。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权利和义务的良性互动”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表明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良性互动。故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野哭千家闻战伐,             。(杜甫《阁夜》)

(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往往悲壮慷慨,气贯长虹,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论积贮疏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阽危:危险。 殴:通“驱”。廪廪:同“懔懔”,文中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      靡:耗费,浪费。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通“疲”,衰弱。

C.世之有穰,天之行也        饥:饥饿,吃不饱。

D.末技游食之民,转而南亩    缘:顺着,趋向。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B.之     

C.之                       D.其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A.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B.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C.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D.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管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旨在阐述让百姓“知礼节”的方法。

B.文中的“本”指农业,文章客观上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

C.本文中贾谊从“富安天下”即治国的高度劝谏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D.文章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战争、灾荒等方面论述了贮备粮食的重要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分)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分)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                     。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所谓技术就是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

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

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

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绩无疑是巨大的

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

A.③②⑥⑤④①    B.③⑥①②④⑤    C.⑥①③⑤②④    D.⑥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A我们应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而且会增强发展的创新力量。

B美国为何百般阻挠盟国加入亚投行?究其原因,是因为华盛顿很恐惧亚投行会令北京在该地区已经很强的经济影响力变得更强大所致

C《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只是中国足球改革的开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好高骛远,关键是要把改革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成绩。

D中国远大可建公司用短短19天时间,在湖南长沙建成了一栋57层高楼;特别的是,它是工人昼夜施工,以堆积木的方式组合起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