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语言的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这就是孔子的悲剧...

语言的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这就是孔子的悲剧,但也正是他的魅力之所在。他逆天下而动,他绽(  )放着美丽的笑容想去温暖这个日益冰冷的世界,但刀光    影的现实却用鲜血让他屡次失望。他想回到郁郁乎文哉的周公时代,但那个莫须有的年代却渐行渐远。孔子这个和蔼的老头表情非常复杂,甚至充满矛盾。他一贯保持贵族的那种雍    淡定,有时却也勃然大怒。他能看开失败与失望,却也总在徒弟面前失魂落魄。他的信念里还残存着对世间的企盼,但在颜回、子路等弟子死后,他流出了两滴混(   )浊却清澈的泪。混浊,那是老年人泪水的特质;清澈,那是精神层面的崇高。

依次填入上述空白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zhàn              hùn              Bzàn                hùn 

Czàn               hún             Dzhàn               hún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词语的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字音题一般有三种考查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绽放”的“绽”,应读zhàn ,“刀光剑影”的“剑”要与形近字“箭”区分开,“雍容淡定”的“容”指相貌、仪表;混浊,应读hùn。所以选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静下来就会发现,身边的“噪音”实在太多了:表扬的噪音,批评的噪音,谩骂的噪音,嘲笑的噪音,后悔的噪音,得意的噪音,嫉妒的噪音,恼怒的噪音……我们还会发现,“沉默”也实在不少:对美好沉默,对丑恶沉默,对真理沉默,对谬论沉默,对善良沉默,对凶残沉默……

在面对噪音与沉默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些东西实在紧缺甚至稀有了。

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请自定角度,自选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6分)

老师,我站着呢

菊池哲哉

这是一所面向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我给新生上第一课的事情。“起立!”大家都站了起来。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我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这时,传来一个声音: “老师,我站着呢。”是的,A君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我看着像是他在坐着。

糟糕!我做了对不起A君的事。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如果我再次道歉,反而会伤害A君的自尊心。于是,我当时只说了一声“对不起”,周围的学生都笑了起来。下课后我想向A君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给忘了。晚上,我犹豫是否给A君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我给A君的班上第二次课。“起立。”这时,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老师,我站着呢!”A君,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我只觉得眼前发黑,在A君的微笑中,我看出他这样做并不是讽刺,也不是抵抗情绪的表露。

我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的一种体谅,我的心口感到疼痛。晚上,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A君拨了电话。“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A君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小说虽短,但“我”和A君,都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试分别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引热议 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盘点(节选)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许心怡) 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昨日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关注度极高。相比时下充斥电视荧屏的三角恋爱、豪门争宠、女人心计等热门商业元素,经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视剧才称得上是“精心”、“静心”和“净心”之作。今天,我们为您盘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学形象。

少平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上有这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抹不掉的痕迹,他朴实善良、诚实忠厚、吃苦能干,他会为家里的收成而辍学,会为不相识的少女而慷慨……同时,他也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新思想,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他坚信,走出双水村,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少安是这部小说里最令人心疼的角色。从少年到中年,几乎前半辈子就没离开过双水村,也许后半辈子也不会了,如他的名字一样安安定定,安土重迁。作者在书里不止一次用相同的话描述少安:“他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这就是他孙少安,黄土高原的儿子。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颇受关注和热议的原因,从这则消息也可见一斑。请就此一则新闻短评。(200字左右)(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

【注】硁(kēng)硁:固执。

“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孟都有相应的论述。上述三则材料对“信”的论述似乎观点不一致,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

铁箫声幽

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旧书虽念得不多,还知道些;西书了解不深,总也接触过。精神尚不贫乏,肉体未受虐待,经历更是非凡。我们的生活很丰富,其中有一项看来普通,现在却让人羡慕,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我们有兄弟姊妹。

传统文化讲五伦,其中之一是兄弟。常听见现在的中年人说,他们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姊妹。想想我的童年,如果没有我的哥哥和弟弟,我将不会长成现在的我。

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大姐钟琏长我九岁,所以接触较少。哥哥钟辽长我四岁,弟弟钟越小我三岁,我整个的童年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度过的。抗战胜利,我们回到北平,回到白米斜街旧宅中,这座房屋是父母的惟一房产。有一间屋子堆满了东西,和走的时候完全一样。那时冬日取暖用很高的铁炉,称为洋炉子。烧硬煤,热力很大,便有炉挡,是洋铁皮做成的,从前常在上面烤衣服。我们看到那铁炉依旧,炉挡依旧。最有趣的是炉挡上面写了两行字,也赫然依旧。这两行字是:“立约人:冯钟辽、冯钟璞。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失笑。父亲说:“这是什么不平等条约!”那时哥哥已经去美国求学,那条约也因炉挡的启用擦去了,他没有再见到我们的不平等条约。

我已不记得怎么会立下了不平等条约,好像全无必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打过架。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另有些事倒是历历如在目前。清华园乙所的住宅中有一间储藏室,靠东墙冬天常摆着几盆米酒,夏天常摆着两排西瓜。中间有一个小桌,孩子们有时在那里做些父母不鼓励的事。记得一天中午,趁父母午睡,哥哥在那里做“试验”,我在旁边看。他的试验是点一支蜡烛烧什么东西,试验目的我不明白。不久听见母亲说话。他急忙一口气噗地吹灭了蜡烛,烛泪溅在我身上。我还没有叫出来,他就捂住我的嘴,小声说:“带你去骑车。”于是我们从后门溜出。哥哥的自行车很小,前后轮都光秃秃没有挡泥板,但却是一辆正式的车。我总是坐在大梁上左顾右盼游览校园。哥哥知道我喜欢坐大梁,便用这“游览”换得我不揭发。那天的“试验”也就混过去了。

后来我要自己骑车了。我想那时的年纪不会超过九岁,大概是八岁。因为九岁那年夏天开始抗战,我们离开了清华园。我学会骑自行车完全是哥哥的力量。那时在清华园内甲乙丙三所之间有一个网球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打过网球,只在地上弹玻璃球。我在这场地上学骑自行车,用的是哥哥的那辆小车,我骑车,他在后面扶着座位跟着跑。头一天跑了几圈,第二天又跑了几圈。我忽然看见他不跟着车了,而是站在场地旁边笑。我本来骑得很平稳了,一见他没有扶,立刻觉得要摔倒,便大叫起来。哥哥跑过来扶住车,我跳下来,便捏紧拳头照他身上乱捶。他只是笑,说:“你不是会骑了吗?”

到昆明以后,哥哥上中学,我和小弟上小学。我们所上的南箐学校因为躲避日机的空袭,迁到昆明郊外岗头村,我们都住校。家还在城里,后来家迁到东郊龙泉镇,我们又在城里住校。不记得是怎么回事了,总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在周末从乡下走进城,或从城里走到乡下,一次的距离大约是20里左右。我们三个人一路走一路说话,讲故事,猜谜语,对小说的回目,对的主要是《红楼梦》和《水浒》的回目,《三国演义》我不熟。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讲自己创作的故事,轮流主讲。大概也是编故事的需要,三个人每人有一个国家,哥哥的国家叫“晨光国”,在北极;弟弟的国家叫“英武国”,在海底;我的国家叫“逸坚国”,在火星上。不知为什么,我从小便对火星有兴趣。到现在也觉得火星很亲切。我的兄、弟后来都是工程师,但他们具有的艺术细胞绝不比我少,故事编得很热闹,可惜都不记得了。

我上联大附中时,一度在城里住校。那时联大附中没有宿舍,甚至没有校舍,都是趁别人不用教室时上课,有时就在室外树下上课。有一段时间,不知是借的哪里的一个大房间,大家打地铺。一次我生病了,别人都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躺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妹。”是哥哥的声音,睁眼只见他蹲在我的“床”边。他送来一碗米线,碗里还有一个鸡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书名为《铁箫人语》。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家里有一只铁箫。书出版后不久,南京的“洞箫博物馆”也许是“乐器博物馆”来人要求看一看铁箫。他们说他们藏有铜箫,还没有见过铁箫。我把箫拿给他们看,他们观看良久,又试吹过,承认它是一只箫。但我想大概不是很上乘,然而它毕竟是一只箫,而且是铁箫。我还为这只铁箫写了一小段文字,作为《铁箫人语》的序:

我家有一只铁箫。

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像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

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吹箫人可以吹出不同的曲调,而铁箫只有一个。

是谁制作了这只铁箫,制作了这只可以从箫声和箫的本身引出许多联想的铁箫?那就是我的哥哥——冯钟辽。

箫属于中国文化,可以引起许多中国式的联想。都是陈货,也就不必说了。制箫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也曾有过铁箫,但是我不知道,只能说哥哥的这一只。铁箫既是乐器又可以做武器,我常想最好能有一位女侠,用的兵器是铁箫:抡圆了可以自卫救人,扫尽人间不平事;吹响了可以自娱娱人,此曲只应天上来。也许哪天真写出一篇没有武功的冒牌的武侠小说来。

在昆明时生活很艰难,最常用的乐器只是口琴。箫、笛虽也方便,却少人吹。母亲在乙所时便吹箫,到昆明后得了两只玉屏箫,声音很好。母亲时常吹奏的乐曲是《苏武牧羊》。哥哥制作铁箫便是受竹箫的启发,用一根现成的废铁管,根据一点点中学物理知识,钻几个洞,居然可以吹出曲调,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就是这样因陋就简,在清苦的日子里,使得生活充实而丰富。

哥哥制作铁箫,只不过是他众多兴趣中的一项。他如今八十八岁了,仍不断做实验。我说:“可别像苏东坡一样,为制墨,把房子烧了。”哥哥的科学知识当然比东坡强多了,房子是不会烧的。但是试验做起来也颇麻烦,哥哥却乐此不疲。在他各种兴趣活动的实践中。便闪耀着创造的光亮。
1.细细体味“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这句话,你觉得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分)
2.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 “哥哥”这一人物形象。(6分)
3.标题“铁箫声幽”有着丰富的内在意蕴,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8分)
4.某些杂志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删去了最后一段。你认为这样删减好不好?请结合全文阐释你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