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岁月如诗,人生如歌,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结...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岁月如诗,人生如歌,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生活中的一次次磨练,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技制作中一次次发现,绿菌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我们的思想在交流中升华,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练中坚韧,情感在交汇中融合,我们的生活由此而丰润美好,我们的青春因此而鲜亮精彩。

请以“感悟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须积极正面,结合生活实际,情感真挚感人,不少于800字。

 

感悟美好 高一(6)班 杨博琳 世间许多纯真的美好,就似那秋日的雏菊,细微琐屑却又纯真质朴,在岁月的夹缝间绽放笑颜。那么行走在纷纷扰扰中的我们,何不去想,相信那最纯真的美好,共同缔造美好的家园。 曾经的我,竟是那般的满腹猜疑,竟让现如今的我不敢相信。 白菊淡淡的清馥在微凉的秋风中飘过,我也与密友驻足在那朵朵灵秀却不失去高雅的菊前。白静的秋菊,花瓣轻卷,午后的阳光在柔美的菊上洒下一抔金辉,那份纯真的美丽竟让人不忍移开眼去。 我和密友会心地笑了笑了,从包中掏出相机,想要记录下我们与这白菊共存的美丽一瞬,却又立马犯难起来,谁替我们照呢? 我们拿着相机不知如何是好。恰在这时,一名年轻女子走过来。只见她约莫二十多岁,涂脂抹粉,妖娆冷艳。她走上前来,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犯难。“你们需要我帮你们拍照吗?”她的声音十分冰冷,在我听来,不带一丝情感。我正在迟疑着,密友却一把把相机递给她,开心地笑着说:“那真是太好了,太谢谢你了!“我心中暗自嘀咕着:这丫头怎么随便就把相机给别人了,要是她拿着相机跑了,那可怎么办? 我没有露出声色,只是凝神看着那个相机。红色相机随着女子一起向后退去,我的汗毛立即竖起,怒目而视:她究竟想干什么?我身上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似乎只要她一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我就会立马扑上去。“向后退点,我要把花儿也照进去。”女子朝我们喊来。 密友拉了我一下,我却怎么也不愿意动,直直地站在那里。余光中那片白色的雏菊竟然 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我却不愿意眨一下那已经有些酸涩的眼眸。拍完后,那女子走过来,密友开心地接过相机,而我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我本来想 把菊花多拍一点进去的,可惜你们不愿意挪动。” 这时的我,看向照片,背后那片白菊依然吐露芬芳,纯洁、高尚、却又纯真质朴。照片中的密友绽放着如菊般的璀璨笑颜,而我,虎虎地站在那里,瞠目而视,双眉紧蹙。 我的心中似乎有些空落落的。那名女子径直走向我们,给予帮助,而我却是满腹狐疑,不敢相信。她毫无恶意的举动,却被我假想成坏人。相形之下,我觉得自己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渐渐地,我开始懂得,人的心灵便是方寸田园,人的信念便是颗颗种子。相信了丑恶,便会种下丑恶的杂草;选择了不信任,便会埋下不信任的藤芽;而相信了美好,便会绽放美 丽的花朵。那方寸田园虽然不大,足以影响我们的举止、谈吐、高度。而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道德思想又构建着祖国、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那么,何不在心中埋下美好的信念。相信美好,让美好的花朵如白菊在人的心底吐香露蕊,绽放纯真的笑颜;相信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白菊的芬芳袅袅传开! !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命题作文,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构思,“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生活处处有风景;“我们的青春因此而鲜亮精彩”可理解为绽放青春。“感悟美好”要从感悟什么的美好,例如生活、青春、生命……,好在什么地方,美好体现在什么地方。既然是写记叙文,则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美好的中心,适当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引用一些名人名句,古典诗词等丰富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要运用恰当的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关于“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一段材料,假如请你向“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推荐她,请组织语言写出推荐的理由(可以概括主要事迹及评价,不超过80字)。(4分)

陶艳波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里的妈妈为了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推荐词: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式,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不必与原句字数相等)(4分)

示例: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仿写:                                                           

 

查看答案

交际中“称谓”很重要,用得是否恰当,不但会影响交流效果,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呼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叫“姑父”,林黛玉称呼史太君叫“外祖母”。请你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身份、亲戚关系,设计一段林黛玉与王夫人初次见面的对话。注意:对话中必须含有亲属称谓,并注意称谓的准确得体。(4分)

林黛玉:                      

夫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点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注】①1938年12月8日,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军事侵略,作者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当日的情形。②事变前,爱教授与学生商定,只要看见日军进校,就结束上课,以示抗议。
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表明了师生沉着、郑重、临危不惧的气度。

B.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全文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

C.全文以叙为主,兼有抒、议,没有描写的语言。

D.文章语言平实,感情深沉,详略得当。

E.这篇文章和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属于小说,但其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文中作者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3分)
3.作者在文中准确记录日军出现的时间——“上午10时30分”,作者把这句话独立成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时间是可信的,请结合文中的一处伏笔说明。(5分)
4.当见到日军进校宣布下课时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是否说明学生们胆小,特别是几个女生“啜泣”,结合上下文看该怎样理解学生们的表现?3分)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请你就本文的阅读体会结合生活实际对“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爱国”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作答,6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6)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及作者)分别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      )、《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7)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                     ,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