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细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4分)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3分)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4分)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1.(4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2.(3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4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4.(4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两段内容鲜明的对比上可以看出一个是静态描写,一个是动态描写。答题时可任选其一,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两段均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注意把握住语段描写的中心就不难看出这是侧面描写,再联系下文内容,可以看出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文章最后一段“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从语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情感两方面来分析作答。如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突出了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每空2分,共4分)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是景,然而每一景都融合着诗人     的深沉感叹。最后一句的“还”字,意味

                    

 

查看答案

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复为慷慨羽声,                      。(《战国策·荆珂刺秦王》)

    (3)赵陌度阡,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4)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所以游目聘怀……(王

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游者不能穷也    好:喜好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名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距院东五里    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    然力足至焉

    C.有怠而欲出    险以远,则至

    D.有穴窈然,入甚寒    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于是余有叹焉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D.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重视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查看答案

每逢节假日喜庆之日,我们都有贴对联的习惯。今年春节有人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一曲牧歌传

牛背”,下面适合做它下联的一项是(    

    A.无边柳色绿村头         B.铁牛喘月平畴绿

    C.茧手挖来遍地金         D.为民当效黄牛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