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五十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仲堪之镇江陵,为功曹      引:推荐

B.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   恨:遗憾

C.若我,当释汝                谢:感谢

D.军寻阳,并奉王命            次: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未郡而桓玄攻仲堪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B.殷侯仁无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C.作如此分离,可不执  以知燕王

D.家贫亲老            君臣固守窥周室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死生

B.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

C.生死是同,愿少见待:生与死是相同的,请你宽恕我

D.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因为我的弟弟凭借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组是(  )(3分)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②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⑥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谘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见企生没有办法脱身,就只身离去。

C.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他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严肃地拒绝,桓玄终于杀害了罗企生。

D.罗企生没有看清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对他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1.C 2.B 3.C 4.C 5.D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谢:道歉,谢罪。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B项均为转折连词;A项前为动词,后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为副词,表反问,怎么,后为疑问代词,“什么”;D项前为连词,表示因果,因为,后为连词,表目的,来。故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C项,我与你同生死,请等我一会儿。故选C。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②句为王凝之的行为,⑤句是罗企生尽孝道,⑥是罗企生恨自己不能消灭逆贼,不如早死。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罗企生没有看清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理解不正确。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才多艺。最初任佐著作郎,因为家贫亲老,请求补为临汝县令,刺史王凝之请他做别驾。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推荐他做了功曹。罗企生多次升官直至担任武陵太守。罗企生还没有到武陵就职,桓玄就攻打仲堪,仲堪又让企生担任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断,企生很担心他,对弟弟遵生说:“殷侯仁但没有决断,事情一定不能成功。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死生。”仲堪果然败走,文武官员中没有人送他,只有企生跟随着他。路过企生经家门口,遵生说:“作这样的分离,怎么可以不拉拉手!”企生调转马头伸出手,遵生有力气,就把企生从马上拉下来,对他说:“家中还有老母亲,你想要到哪里?”企生擦着眼泪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为它而死。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一家之中有忠有孝,又有什么遗憾!”遵生把企生抱得更紧。仲堪在路边等待企生,企生远远地喊着:“我与你同生死,请等我一会儿。”仲堪看见企生没有办法挣脱,就鞭打着马离开。 桓玄到了荆州,各方士人没有不去拜见他的,唯独企生不去,却帮忙经营管理着仲堪的家。有人对他说:“桓玄性情猜疑残忍,没有抓你确实对你有义,假如你竟然不去,祸害一定会降临。”企生严正地说:“我是殷侯的属官,殷侯把我当作国士对待,因为我的弟弟凭借着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不能一起消灭丑陋的逆贼。招来如此失败,我还有什么颜面向桓玄求生呢!”桓玄听到这些话很生气,然而他一向对企生优厚,先派人对企生说:“假如向我道歉,我就会放了你。”企生说:“我作为殷荆州的官,殷荆州逃亡,生死未定,我又有什么颜面道歉!”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监牢,派人问他想说什幺话,他回答说:“文帝杀了嵇康,嵇绍成为晋朝忠臣,我想你请求留下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答应了他。桓玄又让人把企生带到面前,对他说:“我对待你很优厚,你为什幺背离我?现在你该死了!”企生回答说:“你从晋阳起兵后,军队驻扎在寻阳,各路人马一起奉王命,各自回到自己所镇守的地方,大家升坛盟誓,但你(盟誓时喝了血酒)嘴边的血迹未干,就生出奸计来。我自己悲伤力量薄弱,不能铲除凶逆,遗憾自己死得晚。”于是桓玄就杀害了他,当时企生三十七岁,大家都哀悼他。在这之前,桓玄把一件羊羔皮衣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等到企生遇害,当天,胡氏就烧掉了这件皮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奖“风向标”、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B.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C.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D.忠诚于党、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心
2.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项是(3分)

A.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青蒿素,这是发现。

B.屠呦呦在21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好。

C.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D.屠呦呦临床测试的片剂药物形式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发明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项是(3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引用《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之首尾圆合,而且也暗示、象征了屠呦呦思想品质。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可以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选出最正确的项。(3分)

A.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既漫长又工程浩大,在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以及她的同事无怨无悔,不计名利,锲而不舍,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B.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C.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传统中药水煎熬煮的制备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有采用现代科技合成新的化学物质,才会产生确切的疗效

D.一个国际生物医药大奖颁给一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给出了一个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范例。

E.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如果落选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的成就不够突出,而主要是因为中医、中药学并不具备国际化的影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为救世而奔走于各诸侯国,整理编纂“六书”。整理编纂的同时,孔子吸取了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使儒学成为“显学”。

从诸侯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变革、大转型。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议论的热门话题。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董仲舒经过“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现实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自汉末至唐,由于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儒学未能创造出化解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方法,从而淡化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理论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尽管如此,在儒释道三教长期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儒学以其特有的理论思维、礼乐制度,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出入佛道,“尽究其说”。他们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兴盛于汉代、幽沉于六朝的儒学,焕然大明于世。由于理学家的创新,儒学不仅获得新生命,而且发展到顶峰。

儒学之所以得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赋予了儒学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于创新。创新是指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超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而是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自己讲,讲自己。

在当代,若要开创儒学的新局面,赋予儒学新生命,必须借鉴宋明理学的经验,建构“自家”哲学理论的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若仍是唱唱老调子,就会使儒学愈唱愈衰落,愈唱愈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若执著于对儒家文本的照着讲,或者以秉承衣钵的方式接着讲,就会使儒学愈讲愈枯燥,愈讲愈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儒学得以新生,必须“自家”创造出新理论体系、新核心话题、新诠释文本,激发新儒学的生命智慧。

(节编自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1.下列对于“儒学”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孔子整理编纂“六书”时吸取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

B.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些热点问题引发了当时法、道、儒各家学派的议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C.董仲舒吸收名、法、道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新儒学的理论思维体系,提出现实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D.自汉末至唐,儒学未能找到化解现实冲突和危机的方法,原因在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儒学不仅获得了新生命,而且发展到了顶峰。

B.儒学的开创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往圣和诸子,而是强调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去超越他们。

C.在当代,若要使儒学获得新生命,必须在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家”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

D.儒学如要在当代得到发展,必须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而不能仍是唱唱老调子,否则就会愈唱愈衰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木匠砍了一棵树,做了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古籍善本页数繁多,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使观众只能隔着玻璃柜观看由布展人员事先翻好的一两页,不能随意翻阅浏览。

B在相对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新词集调侃、讽刺、揶揄于一体,是民间智慧的大爆发,体现了公众在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和意愿。

C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D假期安排是否能够让公众满意,关键不在于是否借调周末形成黄金周末,而是在于保障现有法律制度规定下的带薪假期落实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