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或云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宋末进士,亦无确考。宋亡遁迹隐沦,所至好题咏,自称山民。
1.诗歌颈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请简要分析。(6分)

 

1.(1)颈联描写了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山亭的凉爽,进一步补足题目中“避暑”二字应有之意。(2)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从视觉、听觉、感觉多角度体现山亭感受到的凉爽。(3)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不仅象征着自己对理想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答对其中两点,并有适当的分析,即可得满分,) 2.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格,一方面还讽刺了那些鲜廉寡耻而出仕新朝的“趋炎”之徒。(1)首联极为别致可爱,用细腻传神的细节,首先是扣题,作者避暑于山亭,当然喜欢山风吹拂,挂起帘子那自然之事。言有尽而意无穷。(2)颔联出句说随处都可以避暑,对句说人们偏偏要趋炎。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自要趋炎”一句语义双关,诗人在不露声色中将本诗命意缓缓托出。(3) 颈联情寓景中,诗人摘取了“翠竹”和“青松”这些高洁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独立特行,洁身自好的品质。(4)尾联字面新颖俏皮,暗藏机锋,真可谓神来之笔。诗人明里说多取此中幽致,于廉无伤,其潜台词却寓有清心养廉之意。 (总体评价答出“洁身自好”,“鲜廉寡耻”及与之相近的意思得3分,合理的分析到其中意思相近的两点即可得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特色,解答时可以从诗句选取的景物(意象)及其特点、所写意境特点、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景物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颈联选取了“竹”“松”两种意象,而这两种意象历来被作为有气节和高洁、傲岸品格的象征,再联系注释,可知作者为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由此可分析出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屈服的骨气。从颈联所描绘的意境来看,展现了一幅优美凉爽的景致,从结构上来说就照应了题目中的“避暑”二字。从描写景物的手法来看,有“色”有“声”,可说是调动了视觉和听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考生解答时可先总体概括出诗歌的主旨,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诗的首联写由于害怕会挡住山间的朗朗清风吹进来,所以叮咛千万不要放下帘子。这是一个非常细腻传神的细节,首先是扣题,不过作者的用意还远不止此。作者要说的,关键只在一个“清”字!颔联上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出世人们大多不明白山亭的妙处,到这里来避暑的人极少,也清楚地显示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人自要趋炎”一句语义双关,作者没有说出来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的两个字就是“附势”了。颈联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尾联联系全诗,以及诗人遁迹山林、高隐不仕的生平事分析,可知这一联潜台词却是:如果取的不是这些“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那岂不是……诗人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格,一方面还讽刺了那些鲜廉寡耻而出仕新朝的“趋炎”之徒,语虽委婉,却是极为辛辣、尖锐,足让那些贪图富贵而忘本者汗发沾背。 全诗的用意说到底也就不过“清”、“廉”二字!志洁行廉,原本就是“山民”最为珍爱的的品格。再进一步,我们也就明白了而本诗的题目“山亭避暑”的意思,诗人要避的“暑”,原来不仅仅是酷热的天气,更是指元朝入主中原后的残酷统治,这里的山亭,也就是真山民的“桃花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俟其返昪,即乘之,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布帛米粟有差。(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甚捷,虏必狼狈矣     纵:即使 

B.二垒其归路,           厄:切断

C.由是知名               稍:稍微

D.物议                 多:赞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B.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C.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D.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自良屡立战功,深得上司信任。先后担任过右卫率、试殿中监。后来,鲍防接替薛兼训的职务,镇守太原,李子良又侍鲍防做了牙将。

B.李自良在军事方面很有谋略。回鹘入侵,李子良主张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撤军时,出兵袭击,阻断他们的退路,进而战胜回鹘。鲍防没采纳,最终吃了败仗。

C.李自良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重情义。马燧被解除兵权,皇上让他接替马燧,他却因跟随马燧多年为由,婉言推辞。即便如此,皇上仍委以重职。

D.李自良厉行节俭,恪尽职守。一举一动都遵循法规,从不对人施加暴虐,深得军民的赞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

(2)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官话与国语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

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惠州美景西湖是在城中,而其他很多城市优美的景点是在城外。

湖在城中,就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市民天天在湖畔生活,或从湖边走过,心中却未必有湖。

景在城外,令市民心里念想,不过市民往往难得前去游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京沪杭宁房价涨幅近期走势图表,请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京沪杭宁房价涨幅近期走势图(单位:%)

 

地域

第三季度

9月

10月

同比

比第二季度涨跌

同比

环比

同比

环比

全国

61

19

55

06

66

05

北京

63

02

67

05

74

04

上海

65

51

50

-12

32

-04

杭州

74

51

66

03

68

01

南京

77

70

88

03

56

04

注:“同比”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环比”指与上月相比。以上数据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70个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表》

与全国相比,京沪杭宁房价第三季度以及9.10月涨幅走势如何?请根据上表概括,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探究不同时代的寒暄语通过语言内容的变化分析它的特点和折射出的心理(6分)

(1)20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20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20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本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内容变化的特点:

折射出的心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