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对身边的一群政要说:“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我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批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宣告结束,历时9年。作为战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战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进而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与“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不同,中国政府打一开始就坚持“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部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1939年3月4日,蒋介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时,再次重申战时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总而言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争,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基于此,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以西南联大为例,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参军人数834人,牺牲仅5人。

读书人何以报国,这大约是每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正是出于读书人的天职,费孝通教授在炮火连天中翻译成《人文类型》;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先生在躲避空袭的间隙,冒着生命危险写成了日后被誉为一代名著的《西潮》。对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这种以学问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冯友兰先生曾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说:“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不顾国难,躲入‘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金先生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一个西南联大我们就知道了战时中国的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回到俾斯麦那句话,一个国家之所以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军队。一个用知识、思想和文化武装起来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

(选自《2012中国年度杂文》中史飞翔《读书人与理性爱国》一文)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西南联大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B.“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

C.抗战期间,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课程安排没有改动。

D.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因此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E.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2.下列表述不能证明理性爱国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带领剧社义演上百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

B.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战的解放区简陋的土窑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C.1948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D.1937年,杭州告急。为了坚持学业,并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分子,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辛征程。
3.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请结合文意概括原因。(4分)
4.抗战期间,我国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郑振铎留在上海,有人因此怀疑他对抗战的态度。1958年8月,郑振铎在《光明日报》上表露心迹,“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我心里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1.B E 2.C 3.(1)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2)抗战决心。(3)战时教育政策,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4)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4.(1)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郑振铎留在上海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与文物。(2)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他说我不能走,不能逃避责任,正是理性爱国的表现。与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 【解析】 1. 试题解析:首先注意审题,题干要求选出“符合文意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分析。A原文中“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C原文“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D因果倒置。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不能证明理性爱国观点的一项”,这里要明确“理性”的内涵,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ABD的表现都属于理性爱国。C项应是证明知识分子有骨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首先审题,明确概括的方向,“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到这一内容,在其前后找原因。第二节的最后说“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依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解析:题干中所说的郑振铎的表现其实就是理性爱国的表现,与第四段中费孝通教授的表现一致,故可以用第四段的内容来分析本题。第四段的开头说“读书人何以报国,这大约是每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第四段最后说“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论语》)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曦之《兰亭集序》)

(3)此时相见不想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入若耶溪

王藉

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 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①艎(huáng):大型渡船。②桡(ráo):桨。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洊:屡次,接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抚李铎言                 率领

B.非所以大信昭至公也         全:保全

C.又劾席书振济             乖:乖巧

D.驿召为礼部尚书,不       罪:罪行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并发十三万□大同

②皆夺民业为□

③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

A.①于②之③其                 B.①于②之③以

C.①之②乎③以                 D.①之②乎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建议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4分)

②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3分)

(2)张汉卿为官不畏权贵,心系百姓,请结合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才会有效遏制住当前频频发生的非伤即亡的暴力征收拆迁事件

②而且,依法执政本就是行政机关的天然职责

③只有追究非法拆迁人背后的雇主责任

④才能使本就是出于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担当起职责

⑤他们不能为了避免与被征收拆迁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就私下把职责转给开发商或拆迁公司

⑥而不是让那些直接施暴者当替罪羊了事

③④⑥①②⑤     B.③⑥④①②⑤     C.③④①②⑤⑥     D.②⑤③⑥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业内人士分析,三精制药目前这种“广告+开会”的营销模式面临着众多挑战,未来能否实现业绩提升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B.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后,我国立即派出了包括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工兵团40人、武警总医院10人在内的62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

C.《朝日新闻》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0%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安倍政权的执政姿态有损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比去年上升9%。

D.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需求是有不同层次的,生命如果沉湎于欲望的层次,那么人的理想境界是无法真正开掘出来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