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清 名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成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2)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2.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5分)
3.作者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1.(1)徐阿婆外表衰老,步行蹒跚,但是虔诚执着。(2分)(2)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2分) 2.(1)写出徐阿婆面临生活重负,表现出的顽强的承受力。(1分)(2)突出了徐阿婆正直、清白的形象特点。(2分)(3)暗示了徐阿婆病情越来越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 3.文章在称赞正直清白的徐阿婆的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官员追名逐利的腐败行为;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不少这种耽于名利,不注重自己清名的现象;(3分)作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这两句可分别抓住“蹒跚”“朝圣者”“语无伦次”,结合着语段的具体语境,从徐阿婆的病情与精神品质,作者对徐阿婆的情感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由题干可得出三个答题点:“多处写”自然是为了突出强调;“腰板挺直”表现了人物什么形象特征;“腰板挺直”的意思。“腰板挺直” 是对徐阿婆的外貌进行的细节描写,可从徐阿婆的形象与精神、文章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作答。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属于细节描写,答题要注意此处细节描写的表面义和深层义,即徐阿婆挺直腰板和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判断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结合着文章中徐阿婆的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表达,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与徐阿婆的清名正直的精神品质相反的贪污腐败等不重视清名的行为及现象。然后联系现实,从呼吁社会倡导清名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君子比德于玉

杨源忠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玉石以“似石而非石,非石而似石”的简单随意,征服了众人的心。玉,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和占有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它已经不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品为人们所佩戴、珍藏,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的传承,是人类不同种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的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268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玉璧曰“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她,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我国当代诗人蔡其娇深入腾冲考察,写下过“是青春透明的色泽,与体香同摇曳,与微笑同发光”的佳句,让翡翠显露出隐藏在世间的美。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辟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黄金有价玉无价,钻石代表身份,黄金代表金钱。君子比德于玉,只有玉,一个无价尊贵的“玉”字,就足以说明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
1.下列说法,不属于“玉文化”的两项是          

A.玉是权力、地位、财富、尊严和占有的象征。

B.古往今来,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D.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E.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玉以“似石而非石,非石而似石”的简单随意,征服了众人的心。

B.中华玉文化的传承,是人类不同种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

C.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的合二为一。

D.佩玉能够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
3.纵观全文,玉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李约瑟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请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不知命,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2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题。(22分)

崔昂,字怀远,博陵安平人也,年七岁而孤,性端直少华,沉深有志略,坚实难倾动。

世宗入辅朝政,召为开府长史。时勋将亲族宾客在都下,放纵多行不轨,孙腾、司马子如之门尤剧。昂受世宗密旨,以法绳之,未几之间,内外齐肃。迁尚书左丞,其年,又兼度支尚书。左丞之兼尚书,近代未有,唯昂独为冠首,朝野荣之。

武定六年,甘露降于宫阙,文武官僚同贺显阳殿。魏帝问仆射崔暹、尚书杨愔等曰:“自古甘露之瑞,汉、魏多少,可各言往代所降之处,德化感致所由。”次问昂,昂曰:“案《符瑞图》,王者德致于天,则甘露降。吉凶两门,不由符瑞,故桑雉为戒,实启中兴,小鸟孕大,未闻福感。所愿陛下虽休勿休。”帝□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后迁散骑常侍,兼太府卿、大司农卿。二寺所掌,世号繁剧,昂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历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又奏上横市妄费事三百一十四条。其年,诏删定律令,损益礼乐。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转廷尉卿。昂本性清严,凡见黩货辈,疾之若仇。

一日,帝召昂于御坐前,谓曰:“旧人多出为州,我欲□台阁中相付,当用卿为令仆。”后,九卿以上陪集东宫,帝指昂及尉瑾、司马子瑞谓太子曰:“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未几,复侍宴金凤台,帝历数诸人,咸有罪负,至昂曰:“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妇兄妹夫,俱省罪过。”天保十年,帝特召昂至御所,曰:“历思群臣可纲纪省闼者,唯冀卿一人。”即日除为兼右仆射。数日后,昂□入奏事,帝谓尚书令杨愔曰:“昨不与崔昂正者,言其太速,欲明年真之。终是除正,何事早晚,可除正仆射。”明日,即拜为真。后坐事除名,卒祠部尚书。                              (选自《北齐书·崔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符瑞图》       案:查,考查

B.昂理有术         校:审查

C.罪过           省:减少,减免

D.祠部尚书         卒:最终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帝□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②旧人多出为州,我欲□台阁中相付

③数日后,昂□入奏事

A.①则  ②于  ③因                B.①为  ②以  ③乃

C.①则  ②于  ③乃                D.①为  ②以  ③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B.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C.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D.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昂接受世宗密旨,整顿当时功臣亲族中放纵之为,使内外肃整敬慎。

B.甘露降在宫阙,魏帝认为是君王德达于天,才降甘露,与文武官员共同庆贺,崔昂也对魏帝表示祝贺。

C.崔昂兼任太府卿、大司农卿时,治理有方,大有作为,消除奸伪之事,揭发霸市浪费之事。

D.崔昂深得皇帝赏识,在金凤台宴饮上,帝历数众人都有罪名,但却赞誉崔昂为直臣,可减去罪过。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左丞之兼尚书,近代未有,唯昂独为冠首,朝野荣之。(3分)

②昂本性清严,凡见黩货辈,疾之若仇。(4分)

(2)文中说崔昂“本性清严”,请找出两个事例加以说明。(3分)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才能固然有天赋的成分,更多的是学而知之的

②我们之所以需要对政治、经济体制加以改革,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此

③同时,在造就了人们的才能之后,仍然需要创造条件,使这些才能发挥出来

④社会主义社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使人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施展他们的才能,从而能够更好的劳动

⑤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有才能

⑥这便需要为培养、训练和发展人们的才能创造条件

A.④⑤①⑥②③   B.①④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⑤⑥   D.④⑤①⑥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