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7分)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7分)

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孙子说:“知彼知,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1.根据文章的观点,文化交流既需要□□,也需要□□。(2分)
2.文章第段中的这种精神具体是指                        。(2分)
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为                                感到可惜。(2分)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5.作者倡导文化交流有哪些理由?(4分)
6.结合文章⑤—⑦段,对作者关于“东学西渐”的认识作简要评析。(5分)

 

1.拿来;送去。 2.主动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胸襟。 3.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优秀文化如今正在失去其影响力。 4.B 5.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6.作者认为,当今我们必须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全世界。正面的看,这能够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并以此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从“百战不殆”、“共此凉热”等语句上看,作者对“送去”的认识又有一厢情愿的判断和强加于人之嫌。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观点。解答此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文化交流纪要拿来又要送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这一句是总结上文的作用,所以“这种精神”的具体含义应该在前文找,“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第五段主要是说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其实是从侧面说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优秀文化如今正在失去其影响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A《东学西渐丛书》论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C“已经落后”表达错误。D“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错误,原文“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当今我们必须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全世界。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作者对“送去”的认识又有一厢情愿的判断和强加于人之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美国西部的乡下,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农夫,不识几个字。有一次,他母亲要他去买鞋,他问店老板鞋的价钱。

“老板,鞋子一双多少钱?”“不论大小,一双200元。”

“哦,那我买一双最大号的。”

他买了新鞋回家,一路上高兴得眉飞色舞,因为同样200元,他买到了一双比别人大一倍的鞋子。而问题是这双鞋子太大了!

邻居问他:“你买这么大的鞋子,有什么用?“

“小的跟大的一样价钱,当然买大的比较便宜。“

“问题是不能穿呀!”

“你真笨,我把后头裁掉就能穿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个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1)____________,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2)_____________。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3)______________,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赣江原称豫章江,所以一种说法是郡以江为名。

②应劭《汉官仪》中就有“豫章郡树生庭中,因以为名。”的记载。

③一种说法就是豫章郡之得名,是因为境内盛产大樟树,大樟树即“豫章”,“豫”是大的意思,“章”通“樟”,故汉高帝取以郡名。

④豫章郡设于汉高帝初年,郡治所就在南昌。

⑤南昌民间似乎更愿意接受后一种说法,因为它经过悠长岁月的沉淀,香樟树已经成为豫章人精神的图腾和灵魂的寄托。.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③⑤   C.A①④③②⑤   D.④①⑤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问:“刘永行先生,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名为中国第二首富,称刘氏家庭的资产为8亿美元,这个评估准确吗?”

B.一条近年来少见的特大野生中华鲟,5日上午在盐城滨海港约十海里处误撞入鱼网,致使身体多处受伤,随时面临濒于死亡的危险。

C.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北京市民关注的话题。调查显示,北京公众对北京市气象局日常发布的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关注度很高,大风.沙尘暴以及高温预警排在关注度前三位。

D.中俄两国就是要借助互办国家年这个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中俄友好,促成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如伏尔加河水源远流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