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逊,字邵伯,魏兴人也。仕郡察孝廉,为吏部令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逊,字邵伯,魏兴人也。仕郡察孝廉,为吏部令史,转殿中将军,累迁上洛太守。私牛马在郡生驹犊者,秩满悉以付官,云是郡中所产也。

惠帝末,西南夷叛,宁州刺史李毅,城中百余人奉毅女固守经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诣京师求刺史,不见省。孟固陈曰:“君亡亲丧,幽闭穷城,万里诉哀,不垂愍救,既惭包胥无哭秦之感,又愧梁妻无崩城之验,存不若亡,乞赐臣死。”朝廷怜之,乃以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使于郡便之镇。

逊与孟俱行,道遇寇贼,逾年乃至。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没,城邑丘墟。逊披荒纠厉,收聚离散,专杖威刑,鞭挞殊俗。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征伐诸夷,俘馘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又遣子澄奉表劝进于元帝,帝嘉之,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如故,赐爵褒中县公。逊以地势形便,上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皆施行。

先是,越巂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自蜀逃归,逊复以钊为越巂太守。李雄遣李骧、任回攻钊,钊距之,战于温水,钊败绩。后骧等又渡泸水寇宁州,逊使将军姚崇、爨琛距之,战于堂狼,大破骧等,崇追至泸水,透水死者千余人。崇以道远不敢渡水,逊以崇不穷追也,怒囚群帅,执崇,鞭之怒甚,发上冲冠,冠为之裂,夜中卒

逊在州十四年,州人复立逊中子坚行州府事。诏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逊曰壮。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

[注]①治中:官名,州刺史的属官。②这两句意思是,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③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第一个皇帝。④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中百余人奉毅女固守经年    经年:多年

B.吏士散没                    散没:各奔东西

C.于是莫不振服                振服:震慑服从

D.钊败绩                      败绩:打了败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改官。用法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二是改任,如“再迁为太史令”;三是降职,即“左迁”。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李毅是宁州刺史,故他的死为“卒”。

C.“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免除王坚的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而改任新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谥逊曰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逊在郡中为官时,家中的牛马生了牛犊马驹,他在任职期满后全都交给了官署。

B.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后,西南发生叛乱,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却没有得到答复。

C.元帝即位后,王逊根据地理形势,重新调整了宁州地区行政区划,得到朝廷批准。

D.李骧袭扰宁州,姚崇率部抵御,大破李骧,姚崇却不肯乘胜追击,王逊因此愤怒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崇以道远不敢渡水,逊以崇不穷追也,怒囚群帅,执崇,鞭之。

⑵怒甚,发上冲冠,冠为之裂,夜中卒。

 

1.B 2.C 3.B 4.⑴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得分点:“以”“穷追”“执”各1分,句意2分。) ⑵王逊愤怒异常(十分愤怒),怒发冲冠(愤怒的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把冠(帽子)冲裂,半夜就去世了。(得分点:“冲”“夜中”“卒”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项“吏士散没”中的“散没”是两个词,“散”是指四处逃散,而“没”是通假字,通“殁”,死亡。《战国策·燕策》中有句子“皆为戮没”的句子。“散没”应解释为“走的走,死的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一些实词的理解和对文化常识的把握。C项“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任命王坚担任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并没有免除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四个选项对应的内容分别在文章的四个段落。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B项,文章第二节说“惠帝末,西南夷叛,宁州刺史李毅卒”,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李毅去世是在西南发生叛乱之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以”,因为;“穷追”,追击到底。(2)“冲”,顶起;“夜中”,半夜;“卒”,死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逊字邵伯,是魏兴人。在家乡任职被推举为孝廉后,担任吏部令史,转任殿中将军,多次升迁后担任上洛太守。自己家中的牛马在郡中生的牛犊马驹,任职期满时全都交给官署,说这是在郡中所生的。 惠帝末年,西南部族叛乱,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城中一百多人拥戴李毅之女坚守多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没有得到答复。毛孟再三陈情说:“(宁州)刺史亡故,百姓亲人死去,(人们)关闭在围城之中,(我)万里之远来京城诉说哀情,朝廷不赐予怜悯给予救助。(我)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活着不如死去,请赐臣一死。”朝廷哀怜他,就任命王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让他从郡中直接前往宁州赴任。 王逊与毛孟一起动身,路上遇到盗贼,过了一年多才到任。这时王逊在外被李雄所威胁,在内遭遇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邑变成了废墟。王逊斩除荒草纠正邪恶,收拢聚集离散的人民,专断刑罚使有威严,征服西南部落边远之地。又诛杀了不遵守法令的豪门大族几十家。征伐各地部落,俘获斩杀敌人数以千计,夺得马匹和牛羊好几万,于是没有人不被震服,威名在宁州之地流传。又派儿子王澄奉表劝元帝登帝位,皇帝嘉奖他,多次给他加官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职务照旧,赐爵褒中县公。王逊根据地理形势,上表请求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情都得到批准施行。 在此之前,越巂太守李钊被李雄俘获,李钊从蜀地逃回,王逊又任命他为越巂太守。李雄派李骧、任回再次进攻李钊,李钊率兵抵御,在温水交战,李钊战败。后来李骧等又渡过泸水进犯宁州,王逊派遣将军姚崇、爨琛抵御,在堂狼交战,大败李骧等人,姚崇追到泸水,李骧的士卒跳水逃亡而淹死的有千余人。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王逊愤怒异常,怒发冲冠,把冠冲裂,半夜就去世了。 王逊在宁州十四年,(王逊死后)州中人士又拥立王逊排行中间的儿子王坚暂行州府事务。朝廷下诏任命王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赐王逊谥号为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

周思明

中国当代文学60多年的曲折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的过程。应该看到,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知道,人的生存与发展,仅仅有“历史的经济阐释”是不够的,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关照到精神的更高层面。所以,作为肩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的作家,有责任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和升华民族生存状态。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分裂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主题,这些主题曾经被文学写作者奉为神圣与美好。

B.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针砭时弊,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昭示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崇高。

C.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致力于发现、讴歌、怀疑人性的光辉及人的矛盾,融合表现大众民生与自我审查批判。

D.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观,重铸人类灵魂,再造华夏文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文艺写作趋向世俗化。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了严峻挑战。

B.低俗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的低级趣味,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的危险境地。

C.作家在作品中尽情地展示历史中个人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虽迎合了低俗读者的需求,但远离了文学核心价值观。

D.在娱乐至死的现实社会,文学呼唤“大雅之声”,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低俗化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低俗文学作品盛行,占据着文坛,污染着社会风气。构建文学精品,是抵制低俗文学的现实需要。

B.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关照。构建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

C.民族的发展需要昂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构建需要优秀文学。构建文学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D.文学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助作用,构建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查看答案

作文   

对于巨人,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3分)

[明]  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吾友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①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②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1.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2分)

A.亦      B.所      C.之      D.者 
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2分)
3.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B.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C.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D.又是君子不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4.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3分)
5.唐寅16岁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李贺小传

[唐]李商隐

长吉(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②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㶿㶿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规矩法则。②欻:突然。③奉礼太常:唐代官职,从九品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恒小奚奴  (2)如此  (3)之,长吉气绝  (4)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1)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2)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贺写诗善于捕捉灵感,随时记录所见所得,不拘泥规矩约束。

B.太夫人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

C.关于李贺临终前的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作者却以为真实可信。

D.李贺英年早逝,怀才不遇,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4.文章最后一段感情深挚浓烈,请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8分)

菩萨蛮

[北宋]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①。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1分)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3.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