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节选自《清史稿》)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矫诏纷出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

B宗羲入讼冤                        都:京城     

C阴致三千求宗羲弗质                金:黄金

D出所袖锥显纯                      锥: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素不闻诗书

A四海大,有几人欤?                 B宗羲立奏  

C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                 D非常谋难于猝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将缙绅的失节附逆与五义士从容临难作比较,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B.乙文中刻画了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形象,他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最终为父昭雪。

C.甲文中因为这五位义士和苏州民众的英勇行为,阉党不再敢随意镇压,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拨乱反正的政治局面形成。

D.乙文中曹钦程得知自己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时,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4.翻译下列语句。(5分)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分)

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

 

1.C 2.D 3.D 4.(1)(五人)被大义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 (2)案件(官司)了结以后,他偕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在)狱门前设祭台祭奠(亲人),痛哭声传到皇宫里。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中的“金”属于古今异义,“金”在古文中多指银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示例中“之”是助词“的”的用法,只有D项符合。A项,“之”表定语后置。B项中的“之”因其前是动词,故应做代词。C项“之”处于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D项,“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错误,“实”是指“李实”,不是“实事求是”。此选项属于曲解实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激昂大义”省略句和被动句,省略介词“于”;“蹈”,踏;“顾”,回头;“曷”同“何”。第二句中,“狱”,古今异义,案件;“竟”,结束;“设祭狱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禁中”,宫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祭奠亲人,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共4分)

中庸与净化

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在这宁静和雅的天地中生活着的人们却在他们的心胸里汹涌着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但是人生若欲完成自己,止于至善,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达到这种“美”的道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执中”、“中庸”。但是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所以中庸是“善的极峰”,而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大勇是怯弱与狂暴的执中,但它宁愿近于狂暴,不愿近于怯弱。青年人血气方刚,偏于粗暴。老年人过分考虑,偏于退缩。中年力盛时的刚健而温雅方是中庸。它的以前是生命的前奏,它的以后是生命的尾声,此时才是生命丰满的音乐。这个时期的人生才是美的人生,是生命美的所在。希腊人看人生不似近代人看作演进的、发展的、向前追求的,一个戏本中的主角滚在生活的漩涡里,奔赴他的命运。希腊戏本中的主角是个发达在最强盛时期的、轮廓清楚的人格,处在一种生平唯一次的伟大动作中。他像一座希腊的雕刻。他是一切都了解,一切都不怕,他已经奋斗过许多死的危险。现在他是态度安详不矜不惧地应付一切。这种刚健清明的美是亚里士多德的美的理想。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意志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方量,满而不溢。希腊的雕像、希腊的建筑、希腊的诗歌以至希腊的人生与哲学不都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有力的“古典的美”!

  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一幕悲剧能引着我们走进强烈矛盾的情绪里,使我们在幻境的同情中深深体验日常生活所不易经历到的情境,而剧中英雄因殉情而宁愿趋于毁灭,使我们从情感的通俗化中感到超脱解放,重尝人生深刻的意味。全剧的结果——即英雄在挣扎中殉情的毁灭——有如阴霾沉郁后的暴雨淋漓,反使我们痛快地重睹青天朗日。空气干净了,大地新鲜了,我们的心胸从沉重压迫的冲突中恢复了光明愉快的超脱。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从心理经验的立场研究艺术的影响,不能不说是美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虽然他所根据的心理经验是日常的。他能注意到艺术在人生上净化人格的效用,将艺术的地位从柏拉图的轻视中提高,使艺术从此成为美学的主要对象。

                                      (节选自宗白华《哲学与艺术》)
1.下列对于“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达成和谐、秩序的人生美的途径。

B.中庸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而是“善的极峰”。

C.中庸不是执中,而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

D.中庸力求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
2.下列说法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青年人血气方刚,偏于粗暴;老年人过分考虑,偏于退缩。因此,只有中年人才能真正做到中庸。

B.希腊的艺术、人生、哲学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美”,这种美正是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美。

C.作者认为,宇宙的美与人生的美有相似之处,达到美的途径也是相同的。

D.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在柏拉图艺术净化人格的理论上更进一步,使艺术从此成为美学的主要对象。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注重抒情。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赞美了周瑜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目,是因为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曾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D.《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完全属于同一类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巡船所物色

B.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质明,避哨竹林中                       将以有为也

D.苟以天下之大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查看答案

下列不含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今之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使之      ③亦以死生之大

④买五人之头而       ⑤不能容于远近        ⑥诡踪迹,行露宿

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道中自抄录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①④/②⑥⑧//⑤⑦

C.①③/②⑤⑦/④⑥/                       D①④/②⑤⑧/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