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台何处 ①自从迁居北京朝阳门外的金台路,脑际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台何处

①自从迁居北京朝阳门外的金台路,脑际常常浮起一个疑问:这金台路的名字因何而起?难道这一带果真是两千多年前燕台的遗址吗?

②想那燕台两千余年前初起时,至多不过是一座黄土垒成的土丘,上面有点砖木结构的简单亭台而已。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接待当时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郭隗,这件事连同郭隗以讽喻形式讲的那个用重金收买骏马尸骨的传说, 流传了两千余年,燕台也被后世诗人美称为“黄金台”了。

  ③黄金台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漫长的旧时代,它曾使多少读书人艳羡过,咏叹过,做过无数回美梦;也曾使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感慨过,哀伤过,发泄过满腹牢骚。唐初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是否就是这座燕台呢?诗人没有留下说明,不得而知。但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确是表达了多少苍凉沉郁的情怀。

④以“燕台”或“黄金台”入诗,从唐宋直到明清,俯拾皆是,不可胜计,大都反映了怀千里马之才而不遇、渴望有燕昭王式的明君而不得的心境。元代贡师泰曾愤愤地写道:“黄金买贵满长安,惆怅英雄布衣老。”明代袁中郎在诗中质问:“十载筑台亲礼士,如何止得一人贤?”张明弼更是愁苦地低吟:“于今最贱纵横士,莫倚荒台发浩歌。”数来数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茫茫青史上,筑黄金台以延国士、置重金以收骏骨的事例,似乎的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怀念燕台的故事,期望在盛明之世常能出现招揽人才的黄金台,自然成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愿望。“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有没有千金,是在其次的。

⑤然而从古至今,谁也不曾确切地指明燕台的准确位置。元末熊自得所著《析津志》中说燕台“乃后人设置”。明代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也以为“黄金台,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到明代以后,北京城规模日渐恢弘,“京师八景”中才有了“金台夕照”这一景,乾隆皇帝还题了碑。据说解放初期,朝阳门外某工厂施工时,曾经挖到这块碑石,似乎可以坐实了黄金台的下落。然而,各地的“八景”“十景”之中,大抵总有“××夕照”“××落日”之类的名目充数。

⑥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我们何必去寻查燕台究竟在何处呢?让它伴随着美好的传说,长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岂不更好?在北京朝阳门外也好,在南城某一座废寺也好,在固安县也好,在易水东南十八里也好,都无伤大雅。反正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为了招聘能够安邦治国的良才,特为修筑那么一座土台,上置重金,以接待天下士,这就很足以发人遐思了。

⑦每天漫步金台路,想起黄金台,总不免要神思荡漾。我们的历史悠远而且丰富,有置千金以延国士的黄金台,也有一言丧身、株连九族的文字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两种历史现象对我们今天都有借鉴和警戒的好处。想到此,我真想向北京市园林部门提一条建议:不妨在金台路附近的朝阳公园或团结湖公园的假山上,将那块乾隆所题“金台夕照”碑石重竖起来,旁边加个说明牌,介绍一下原委。如果再选几首吟咏燕台的诗词题写在周围,就更能增添韵致了。

⑧自然,这类区区小事,可能有人讥为复古而嗤之以鼻。我却以为,为了继承和恢复历史古城的传统,为首都再增加些文化气息,同时也为了纪念古代燕京文明的开拓者,也许还是值得的,对今人和后人,都会有启迪作用的。在燕台碑石下领略着夕阳余晖,人们从古代读书人空怀报国之心的感慨,想到今天知识分子们有可以大展宏图、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想到他们那比黄金贵重不知多少倍的爱国丹心,将会感受到与旧时代诗人文士们完全迥异的欣喜之情。

⑨可能还有些有识之士,会联想到正确对待知识分子、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想想中国知识分子的贡献、成就、功绩,关怀他们的现状,也想想这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和障碍。                                  (取材于袁鹰的同名散文)
1. 简要回答文章第④自然段引用贡师泰、袁中郎、张明弼等古人诗句的好处。(4分)
2.以“燕台”为例,解释文中“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一句的含义。(4分)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建议在公园中重竖“金台夕照”碑石的原因。(4分)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燕台何处”的含义。(6分)

 

1.①说明古代有关“燕台”(或“黄金台”)的诗歌很多,简洁直接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明君赏识的心境;②使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4分,每点2分) 2.有些名胜古迹有着美好的传说,如“燕台”,有燕昭王招募贤才的美好传说,它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知识分子的象征(2分)。这种美好传说和象征,长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发人遐思;至于它具体在何处,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①继承和恢复北京历史古城的传统,增加首都的文化气息;②纪念古代燕京文明的开拓者;③启迪今人感受可以大展宏图的欣喜之情;④警戒后人珍惜重视人才。(4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4.文章题为“燕台何处”,有三层含义: ①表明古代燕台的准确位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了;②感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不被重视,难以施展才华,报国无门;③提出今后应以史为鉴、要重视人才的告诫。(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抒发对当今社会知识分子能够为国所用、尽忠保国的欣喜”得1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妙处。主要有: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观点。首先到文中找到所引用的诗句,然后看诗句的内容;然后再看诗句前后的内容。题干问的是“第④自然段引用贡师泰、袁中郎、张明弼等古人诗句的好处”,直接到第四段找到他们的诗句,然后看其前后的内容,前面说“大都反映了怀千里马之才而不遇、渴望有燕昭王式的明君而不得的心境”,这就是此处引用诗句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方法有: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等。“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无须”“加以考证”。然后回归文本,结合“燕台”这一古迹分析即可。“让它伴随着美好的传说,长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岂不更好”“反正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为了招聘能够安邦治国的良才,特为修筑那么一座土台,上置重金,以接待天下士,这就很足以发人遐思了”,结合文中的内容解释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作者建议在公园中重竖‘金台夕照’碑石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作者的这一建议,然后在其左右寻找相关的内容。这句话在第七段,“这两种历史现象对我们今天都有借鉴和警戒的好处”“为了继承和恢复历史古城的传统,为首都再增加些文化气息,同时也为了纪念古代燕京文明的开拓者,也许还是值得的,对今人和后人,都会有启迪作用的”,将这些内容分条陈述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标题设题。含义一般包括:表面意、深层意、象征意、比喻意等等。首先到文中找到与“燕台何处”相关或者直接提到“燕台何处”的句子,然后结合其前后的语境来分析其语境意。“燕台何处”,从表面来看,就是说“燕台”的位置难以考证了;而从深层来看,感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不被重视,难以施展才华,报国无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4分)

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                             

 

查看答案

请以“我们”为表述对象,适当调整语序,将下面的句子重组成一个单句。(4分)

围城的雾霾湮没了绿色的生机,田园的乡愁被车马的喧嚣淡漠:这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只填序号即可。(4分)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详细地教人怎么种石榴。三月初,截取粗如拇指、长一尺半的枝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活以后,再把骨石放在根部旁边,石榴就会“滋茂可爱”。

①挖一个深一尺七寸、径一尺的圆坑

②把枝条竖立在坑内,排列均匀

③把下方两寸烧一下,以防汁液流失

④然后填土,一层土,一层骨石地填满

⑤在插入的枝条之间放置枯骨和石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6分)

⑴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⑶忧懈怠,              。(《谏太宗十思疏》)

⑷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⑹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范云。

⑴请简要赏析“山空碧水流”中“空”字的妙处。(4分)

⑵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