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先 父(刘亮程 ) ①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父(刘亮程

①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的喘气。看他躬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②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趟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③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④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⑤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⑥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⑦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⑧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10)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剩下的只是生存。

(11)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路被尘土蒙蔽。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 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12)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的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13)我将在黑暗中孤独的走下去,没有你引路。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的嗍。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14)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15)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式。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16)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听。我也在听,父亲。
1.作者为什么说“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4分)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1)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4.本文在写父亲时,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 试分析其好处。(3分)
【小题 5】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5分)

 

1.①作者需要一个父亲在他成年之后,把他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他听;②中年的我更需要父亲教会“我”如何从容面对衰老和死亡;③中年生活的迷茫需要父亲给“我”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给4分,其中第③点只要涉及父亲给我精神、情感等层面的影响均可) 2.通过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一个平常父亲老年的境况,苍凉中更显拥有父亲的温馨;引出下文有关“先父”的叙议;反衬“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的悲哀,突出了“先父”短暂的生命和“我”由此而来的怀念和痛惜。 (写到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中任一点即给1分,对应的作用分析1分,结构分析1分,反衬及其作用分析1分) 3.(1)“我”的生活有父亲的痕迹,但父亲已经去世了。(2分) (2)父亲去世后,“我”无法从父亲的老年生活情形里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父亲的追忆却让“我”时刻回想童年时光。(2分) 4.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间转换。第三人称有利于更客观地叙事与描写,第二人称有利于向父亲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叙述人称特点1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缺一即不给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作用各1分) 5.(角度合理,能写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2分;对此现象能作较为深入的分析3分) 参考:父亲已经逝去,“我”已经记不得父亲的模样和声音,但我永远能从“先父”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永留人心。 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失去也是必然的,但它们可能会转化为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永留我们心中,永久影响我们。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文中的抒情性的语句的提示,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作者在文中表现了父亲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性,是自己人生旅途中迷茫时的指明灯,引路人。例如第7段,“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第14段“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第15段“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可提炼性的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答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读后可知,第一段虚写了父亲老年的状况与拥有父亲的温馨,从下文内容可知,此处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痛惜。在结构上,从下文我对父亲的叙述内容可知,此处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第一句的“脚印”“尘土”,“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从痕迹和父亲的去世角度作答;第二句可抓住关键词“老年”“童年”,联系“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称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读后可知,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相互转换的特点,答题时,可结合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本身作用,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第二人称: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具有拟人和呼告的作用。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本题应从有利于感情交流和客观地叙事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一道个性化阅读的探究题,答题时,应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结合着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分析作答。文中的“我”对父亲的记忆有些模糊,但父亲的精神、情感上的慰藉永远的鼓励着“我”;然后联系生活现实,从自身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一般概念中,京剧中的“老戏”泛指建国后到现代新编戏的反义词,但实际上并不准确。近日,戏曲评论家柴俊为在上海图书馆所做的名为《情定四季戏里姻缘》讲座中提到,京剧形成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传统:在谭鑫培逝世之前,形成的称为京剧的第一传统;谭鑫培以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新派名家崛起,梅兰芳以后的京剧传统称为第二传统。而现在通常意义上所称的“老戏”,其实指的是第一传统的那部分。

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来源民间草根的老戏,素来以直白、实际见长,丝毫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男欢女爱根本不会被刻意描绘,至多涉及到婚配问题,也是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另外一个原因,老戏都是男演员编、男演员唱、男观众看的,所以老戏中表现的两性关系完全是男性视角。在老戏的原则里,女性必须贤惠、贞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过去《武家坡》和《汾河湾》都有这样的唱词:“我离家一十八载,不知她的贞洁如何,待我来试她一试。她若贞洁,将她认下,她若不贞,一箭将她射死,转头就走。”放到现代来看简直封建到令人发指,所以现在这些唱词被删去了,但是这就是老戏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

《御碑亭》也是传统老戏中的一个典型。虽说宣扬的是封建腐朽的“太上感应篇”,却也能在今天品出新意和喜感来。

茅盾的《子夜》里面有一个老太爷,天天念“太上感应篇”,一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昏过去。“太上感应篇”开头就两句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御碑亭》的主旨也正是这“万恶淫为首”。一对夫妻感情本来非常好,丈夫去赶考。清明节,娘家要女子回去祭坟,祭完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她就躲进了一个御碑亭避雨。正赶上另一个赶考的叫柳生春,一看到里面有个妇人,他就不敢进去避雨了。两个人一个在檐外一个在檐内站了一宿。结果因为不“淫”,积了阴德,玉皇大帝决定让他中举。但中举回家后他却因为妻子跟别人在御碑亭呆了一宿暴跳如雷决定休妻。直到玉帝插手才让误会消除。《御碑亭》虽然跳不出伦理、寓意说教,但是在表现上还是颇有人情味。最后,误会消除了,也是符合人伦的美好结局。

看老戏,已经不在于看故事情节,而是听门道、看技术,重新认识经典作品中蕴含、呈现的表演艺术精华。那些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或许已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但是观众仍能发现、审视其中的魅力——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中曾有这么一个阶段,任何经过千百年锤炼、结晶出来的艺术作品,“哪怕是民间草根的东西,还是有一种普世价值”,这就是艺术独有的穿越时空的力量。

(节选自周敏娴重新认知“老戏”的经典魅力》)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老戏常常也宣扬一些“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封建腐朽的东西,但现在的观众们怀着别样的情愫,依然可以从中品出新意。

B.今天,在对“老戏”的门道、技术以及蕴含的表演艺术精华的欣赏中,我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魅力。

C.由于时代差异,现代观众与“老戏”之间的隔膜可能会深,但不会因此否定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D.形式单一、表达直白、观念封建是“老戏”草根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并没有消解它穿越时空的力量。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戏”源于民间,从不刻意描写男欢女爱,这与创作者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有关

B.“老戏”的编演者是男性,观众群也是男性,在这种旧时的男性视角里,并没有爱情的位置。

C.在“老戏”《御碑亭》中,婚姻关系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爱情被处理成婚姻的对立面。

D.“老戏”往往蕴含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爱情的轻视有的甚至封建到令现代人难以忍受。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老戏”的经典魅力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材料中的答复信引发热议的原因。(4分)

近日,复旦大学论坛里的一封信引起了热议。这封信是该校总务处综合办公室就学生投诉的“今晚校车又提前了一分钟”问题而做出的答复。信件正文如下:

同学你好!

投诉收悉,已转达校园管理办公室的负责老师。

友情建议你还是提前几分钟到达候车点,不过若是碰到校车刚起步驶离,从你身边经过的情况,你也可以挥挥手,司机会短暂停留让你上车。

记得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无解的事很多,比如说,如果你可以早一分钟,或者只要早几秒钟,你是不是就会和某个人、某件事产生连接,但往往大部分的人生我们总是在错过。QQ空间亦有经典名言:“人生不能错过两件事:一是回家的末班车,二是最深爱的人。”

愿你不再错过末班车,愿你和你最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

 

查看答案

某出版社拟出版一套“中学生阅读文库”丛书,其中包括以下作品。请选择其中一部作品,代出版社拟写一则封广告语。要求:紧扣作品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含标点)。(4分)

备选作品:《巴黎圣母院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红楼梦  杜甫诗全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材料,请给具有“社交控”倾向的人提出合理的建议。要求运用第二人称和整句的形式,不超过50字。(4分)

上班第一件事儿就是刷新微博、微信;看到美食,总是先拍照片上传至微博、微信;即使是面对面的同事,也会通过各类社交网站进行沟通。

近日,“社交控”一词新鲜亮相。这并非一个疾病的代名词,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在你的生活中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出现焦虑、坐立不安等状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  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南浔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标志着南浔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

C.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为了避免广大教师在我省高中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不会无头绪、无目标,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