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

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荀子《劝学》)

选文(二)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选文(三)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有贼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C.蹑足行伍之间                     蹑足:置身于……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攻守:战争中处于进攻和防守状态
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蒙恬疑复请之                 ②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B.①至沙丘崩,秘                 ②填然鼓

C.①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有贼心                       利乘便,宰割天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①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革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5.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过秦论》)

(3)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史记·蒙恬列传》)

 

1.D 2.A 3.B 4.D 5.(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假使拿崤山以东的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3)(秦始皇)就派遣蒙恬统率三十万军队,向北追击戎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依照地形,修筑长城,用来控制险要的关口。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攻守”回归文本可以知道,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 均为顺接连词,可译为“就”,也可不译。B项前者释为“这事”,代词;衬字,无意义。C项前者释为“于是”,副词;后者释为“竟然”,均为副词。D项前者释为“因而”,连词;后者释为“趁着”,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A项,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①“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项,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和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中都有“于”,这是状语后置的标志。D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句中都是“……也”表判断。B项,前一句“为”表被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A项杀害蒙氏兄弟的不是秦始皇。B项被免除官职的是赵高,被皇上赦免和复职的也是赵高。C项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咸阳做了皇帝,不是沙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小句:“日”,每天;“省”,检查反省;“知”同“智”,智慧。第二小句:“山东”古今异义,崤山以东;“度长絜大”,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第三小句:“将”,统率;“北”,向北;“因”,依照;“制”,控制;“险塞”,险要的关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父亲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俘虏了楚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他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秦国兼并天下后,(秦始皇)就派遣蒙恬统率三十万军队,向北追击戎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依照地形,修筑长城,用来控制险要的关口。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中车府令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官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半途得了重病,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把蒙恬囚禁在阳周,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来。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想要灭了蒙氏,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罪过,检举弹劾他们。二世于是派遣御史曲宫赐死蒙毅,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爱玲在《更衣记》的末尾写到:“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生活确实如此,当你撒手的那一刻,人生便向你显出它的轻盈与可爱来。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吾恐季孙之忧,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  

注:①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②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③载:安稳;隳:危险。④泰:极端。
1.上述材料体现老子          的政治思想。(1分)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老子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词,完成后面题。(7分)

减字木兰花(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篆香:盘香和缭绕的香烟。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北去途中题此词于雄州驿。
1.请指出蒋中“辘辘车声如水去”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3分)
2.简析词中“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愁绪。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