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共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共19分)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循礼者不足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               内:通“纳”,接纳,收容。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3分)

反古者不可非。“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为田开阡陌封疆。 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宠秦国之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3分)

 

1.A 2.D 3.B 4.(1)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2)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C.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D.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无罪岁:不要归咎于年成;至:归顺;以、亡、舍。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因顾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走在路上不会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而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子,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

当下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重拍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成为2010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变形走样“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刺痛绝非是文艺创造与创新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而是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招致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重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是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而刻意哗众取宠的所谓创新则徒有噱头,毫无营养,甚至引人颓废、让人消沉,这是创新与伪创新的基本界标。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作的随意否定与肆意颠覆,也不是给原作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创作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阐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成功的重拍是制作者的才识与原作者的智慧旗鼓相当的对话,是现作的精神内涵与原作的精神实质交相辉映的结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现,更不是建立在陌生甚至误解基础上的出新。那些与当下庸俗观念沆瀣一气的重拍之作只是艺术长空中的闪电和惊雷,不会长久悬挂在历史的天空而辉耀千古。

重拍不应单纯迎合,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名著重拍中出现的多角恋、婚外恋等情感乱象;好人遭殃、笑贫不笑娼、小人得志等道德乱象;搞笑、愚乐、浅薄、狂妄与互相糟践等审美乱象实质上都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则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重拍作品与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构成了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艺术没有了自己的锋芒与独特个性,没有了深度与力度,没有了感召力与向心力,在随波逐流中无原则地和观众嬉戏和狂欢,这样的艺术已经无法担负引领大众的使命与任务。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名著重拍剧都拍成经典,但是我们决不能原谅众多的名著重拍如苍蝇逐臭般在荧屏前亵渎我们的民族经典。

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名著重拍的初衷本应该是让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丧失了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勇气,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突显了其担当使命感的群体式微。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冲破传统思维,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但是,该剧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演绎有待商榷,这种重拍策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气韵,让人观后怅然若失。名著重拍既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更应该具有担当性与审美超越性,让观众既获得情感共鸣,又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从而获得有品位的审美愉悦。

我们欢迎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的名著重拍,这样的重拍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也让民族艺术画廊更加五彩斑斓。而对那些媚俗且粗糙的急就章,那些没有艺术个性与担当使命、缺少艺术发现与审美超越的重拍,我们只有敬而远之
1.关于名著重拍,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忠实于原著,对原著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的重拍风招致的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B.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重拍时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对原作的人物和情节重新包装。

C.成功的重拍是一项创新的艺术工程,是创新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解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

D.我们盼望那些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的名著重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当下文学名著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B.判断文艺作品是创新还是伪创新就要看它是不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

C.一般来说,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创新价值。

D.当下名著重拍中出现的情感乱象、道德乱象、审美乱象,实质上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

B.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

C.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值得商榷。

D.名著重拍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所以重拍中改原著中的某些情节是合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楼梦》中,薛宝钗曾作一首《临江仙·柳絮》,词文如下: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千丝万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柳絮能够纷纷扬扬、飞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轻”。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B.在大量药品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和保健品来提高和增长孩子智力,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子女教育中的一个误区。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D.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和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接入和平台支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五十步笑百步,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成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C.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D.海峡两岸通航后,分别近半个世纪的两位老战友重逢了,他们看着对方花白的头发, 感慨地说:“曾几何时,我们也风华正茂、沙场拼杀过,可如今我们都老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