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但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罩,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者其民已甚                  蠹:损害

B.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        劝:劝告

C.夫可则                        因:沿袭 

D.以亲抑之可乎                 顾:难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面对鄜延路金明寨失陷要诛杀全军的情况,他也以理说事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和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2)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1.B 2.D 3.A 4.(1)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柔远”“弭”“弛”“商贾”各1分,大意1分) (2)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护救助他。(“为……所”“及”“抵罪”“申”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项“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中的“劝”应联系后一句进行推测,后一句说“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这一句和选项中的句子其结构是相似的,那么意思上应是相近或者相对的;与“勉”相同位置的词是“富”,撤消了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然而农民没有更加富裕,而前面所说的是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方法,然而士人不知道勉励自己,此处的“勉”应是“勉励,鼓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浏览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然后浏览该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这句话的标志有:表对话标志的词,“曰”“对言”;句末语气词,“乎”“者”;特殊句式,“吾不之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不信之”,“岂……乎”疑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A项后一个事例不是表现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句中,“柔远”,柔服远方;“弭”,平息;“弛”,宽缓;“商贾”,商人。(2)句中,“为……所”,表被动;“及”,等到;“抵罪”被治罪;“申”,辩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日读书几千字。他家有从京师来的客人,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受火灾,李清臣从旁边插话说:“这就是所谓的灾,可能是为害百姓太深,老天一定要儆戒他们?”他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位,就荒谬了。”当时大雨不停,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有人告诉他说:“应该用《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作为证据,一定能攫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这个,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就回答说:“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解除百姓的疾苦罢了。”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大。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以任用,难道可以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推荐了他。绍圣元年,殿试考试进士,李清臣在策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方法,然而士人不知道勉励自己;撤消了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然而农民没有更加富裕;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只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什么定规。”当时鄜延路金明寨失陷,主将张舆战死,有人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死。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全部杀掉,以后败亡将士一定全军投降敌虏了。”于是仅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彥和他有勾结,只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等,不让吕希纯等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以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护救助他,说:“舒但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却是不可以的。”李清臣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然而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要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每题1分,共5分):

1.今吾使建中祭汝,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2.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               

3.嬴而不助五国也:               

4.古人烛夜游,良有以也:               

5.其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查看答案

默写(每题1分,共6分):

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4.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6.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致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立体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周 海 亮

    不过一束光,他就知道,生命不再属于自己。

  光暗淡,微弱,灰白,转瞬即逝。他正掬一捧水,水送至嘴边,光悄悄划过他的眼睛。他愣住,呆住,僵住,冻住,不敢蹲下,不敢趴下,不敢逃走,甚至,不敢呼吸。他知道那是瞄准镜反射的光芒。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冷酷并且精确。

  他能够想像瞄准镜后面的眼睛。眼睛扣上瞄准镜,他的眉心即刻与十字中心完美地重叠。现在,草丛间隐藏的狙击手随时可以将手指轻轻一勾,让他在瞬间死去。

  甚至来不及挣扎,来不及惨叫。甚至来不及颤抖或者抽搐。他似乎看见子弹从草丛里蹿出,冲开稀薄的空气,螺旋状飞行,将他的眉心刺出一个圆圆的小孔。小孔散出淡淡的青烟,一缕金黄的阳光从小孔里灵巧地穿过,然后,照上枪手仍然冷峻的脸。

  恐惧排山倒海,将他吞噬。他弯着腰,不敢动。

    其实他有两个选择:其一,他一个鱼跃,扑向并且抓起旁边的步枪。填满子弹的步枪被扔在两米以外,两米距离,半秒钟足矣。其二,他一个侧翻,滚向并且逃向与步枪相反的方向。那里有一个茂盛的灌木丛,那些灌木或许可以救他。可是他没有动。他权衡很久,终于放弃。他知道不可能成功——他知道草丛里的狙击手绝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这样的距离,瞎子也不会射偏.

他在丛林里度过半个多月。半个多月时间里,他连睡觉都睁着眼睛。每一秒钟他都高度警觉和戒备,头盔压得很低,手指扣紧扳机。他趴在河边的灌木丛里观察很久,直到确信这里就像自家院子一样安全。然后他走出来,缷掉步枪,缷掉干粮,缷掉水壶,缷掉头盔。他需要喝点水,吃点干粮。他需要让他的呼吸变得轻松。他需要让他的心脏正常跳动。他需要将紧崩的神经,放松片刻。

  于是他成为靶子,成为羊,成为猪,成为死去的士兵。百发百中的步枪近在咫尺,此时却更显多余和滑稽。是的他仍然是兵,只不过他是死去的兵。暂时还活着的死去的兵。这想法令他绝望和悲伤。

  他不知道他们对峙了多久。一分钟?一小时?还是一个下午?他弓着身体,捧着两手,如同在向看不见的敌人讨求一片饼干或者一颗子弹。当死亡被无限抻长,当死亡带来的恐惧被无限抻长,就等于经历过很多次死亡。似乎真是这样,一分钟、一小时或者一个下午,年轻的兵在意念里被他的敌人射杀过多次。每一次他都闭了眼睛,每一次他都没有倒下。然枪手的枪,迟迟没有响起。

  突然他很想坐一会儿。终是一死,为什么不能舒服一些呢?为什么不能早一些呢?甚至,为什么不能试试运气呢?他慢慢放下双手,草丛不见动静;他慢慢往旁边挪一步,草丛仍然不见动静;他一点一点蹲下,草丛还是不见动静。坐上石头的那一刻他流出眼泪——滚烫的石头带给他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枪手迟迟不肯将他射杀,这说明,或许,枪手根本不想将他射杀或者他根本不值得枪手射杀。然他仍然不敢拾起步枪。他深知步枪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潜伏的枪手意味着什么。他试探着抓起干粮袋,又试探着从干粮袋里拿出饼干。枪没有响。他从小河里掬起一捧水,又试探着将那口水喝下。枪没有响。他笑了。他知道现在,只要不去碰枪,他完全可以从容地离开。他向草丛举起两手,向一颗沉默的子弹举起两手。他高举两手退向岸边,又冲草丛做一个滑稽可笑的鬼脸。他再一次看到那束光——只有当瞄准镜轻轻晃动,那束光才会出现——他知道枪手被他逗笑。

   他转身,枪没有响。他将粮袋背到身上,枪没有响。他戴上头盔,枪没有响。他一步步接近灌木丛,枪没有响。他将一只脚踏进灌木丛,枪没有响。突然他认为该给潜伏的狙击手留下一点东西——饼干、罐头、巧克力、烈性酒、钞票……什么都行。枪手放过他,等于救下他。

  他毫无戒备地将手伸进怀里。枪响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描述他举起两手时,只说向“草丛”,向“一颗沉默的子弹”,并没有提到人,这里暗含了一丝人性的温情。

B.小说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刻画人物恐惧纠结的心理,十分精妙传神。

C.一束光划过他的眼睛,他就吓得愣住,呆住,僵住,冻住,不敢蹲下……可见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D.他在丛林里生活,觉得这里就像自家后院一样安全,说明他已经把丛林当成了自己的家。

E.小说两次提到他从小河里掬水喝,第一次心情紧张,第二次却很轻松,这是因为他开始慢慢取得了对方的信任。
2.简要赏析下面两句话。(6分)

①小孔散出淡淡的青烟,一缕金黄的阳光从小孔里灵巧地穿过,然后,照上枪手仍然冷峻的脸。

②当死亡被无限抻长,当死亡带来的恐惧被无限抻长,就等于经历过很多次死亡。   
3.对于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枪响很好,也有人认为枪不必响.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云销雨霁,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④.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