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7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7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感谢)             B鲰生说我曰(浅陋的小人)

C.项伯杀人,臣之(使……活下来)           D关,毋内诸侯(通“拒”,拒守)
2.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予之生                                

B.欲呼张良俱去                             哨相后先                  

C.今人有大功击之                           因人之力敝之                                                                                                         

D.君为我呼入                                 时止十有一月尔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A 2.C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诸侯军的进来与不同寻常事情的发生啊。(采分点:所以、出入和非常)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应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谢:道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一表判断,一表句中停顿;B,前者介词,后者连词;D前者介词“替”,后者动词,可解释为“距离”。 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句中,关键词“所以”译为“用来……”、“出入”译为“进来”、“非常”译为“意外地变故”。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16分)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如果不是它的根须穿过墙壁伸到祠堂里来,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谁会注意一棵貌不惊人、势不惊心,甚至看上去还有些畏畏缩缩的树呢?

②有人曾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③我想象那棵树的样子,觉得它挺有意思。因为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④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里,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⑤那场暴风雨带走了村里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草垛、一些老树、老屋,还有一些人。人们在清理风暴带走了那些物件时,发现祠堂倒了。我们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根有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于是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也许它会越过身边的建筑与树木,成为平原的至高点,成为栋梁之材。

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⑦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树伐掉,以除后患。而锯条却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域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⑧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拨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1.“我”为什么觉得那棵树“挺有意思”?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说明。(3分)
2.文章①②两段对这棵树的外形作了具体详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3.赏析“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才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的表达效果。(4分)
4.本文托物言志,借树喻人,试探究“神木”寄寓了哪些生存智慧,并就其中一点进行简要评论。(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9分)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列不能支持作者“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B.读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中“烟”的意义的确定与理解。

C.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D.苏轼把“独携小龙团,来试第二泉”改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若用“敲”字,表示寺里有人应门,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但不免剥蚀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B.作者说“推”好还是“敲”好,要看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因此他认为韩愈的修改未必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C.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而运用联想意义的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就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3.请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举出一例“字的联想义”(节选文字中例子除外),并简析其妙处。(3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        ,又如                          ,还有什么用呢?

 

查看答案

某中学门口,一家长开车正准备从校门直驱而入。保安以“今天不是探望日”为由,把车挡之门外 引发了一场小纠纷。家长高声嚷嚷:“孩子发烧了,今天你不让进我也要进。”保安站在车前针锋相对:“今天你想进我也不让进。”家长用手指着保安说:“是校规重要还是人重要?”

此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他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双方的表达不当。请你为家长和保安各拟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交流顺畅。(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籍何以至此      

A.是寡人之过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请罪于先人之墓                    D.大王来何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