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①,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②,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胜。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③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④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⑤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次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选自(鼓山艺文志》有删改)

[注] ①荦(luò)确:山石不平的样子。②旋里:雇船返乡。③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④颜:用颜体写的匾额。⑤靳(jìn):吝惜,不肯给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直穷其              胜:美景

B.宿霭作雨              宿:久聚的

C.殊觉可              厌:满足

D.舟无聊              次:停泊
2.下列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游鼓山之乐的一组是(    )(3分)

①山石荦确,野径纡回 ②山容如画,笑靥迎人 ③意气衰迈,不可一世

④名山之福扰犹再享 ⑤拉杂尘心,到此悉寂 ⑥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十年后重游鼓山见到不少桃树,因本性爱梅不爱桃,故他对寺僧有所不满。

B.山僧邀请作者半夜出游,他们历经艰辛,到达现日亭,可惜错过了日出的时间。

C.作者借助游山时行到梅桃相易的现象,抒发了对人世沦桑、命运无定的感慨。

D.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了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化情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3分)

(2)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3分)

 

1.C 2.D 3.A 4.(6分) (1)名士喝酒吟诗,常常在这里聚集,大概是福州的第一美景吧。(得分点:觞,名词作动词,喝酒,1分;判断句1分;通顺1分。) (2)梅的福气难道比不上桃?但是终究比不过桃。(得分点:宁,表反问,难道,1分;而,表转折,但是,1分;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殊觉可厌”中的“厌”如解释为“满足”就与前面“但彼辈无风雅者”矛盾,根据内容推测应是解释为“嫌恶,腻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题干的要求是“全部体现作者重游鼓山之乐的一组”,考生可以依据这一要求,分析所给的句子,采取排除的办法。①“山石荦确,野径纡回”这是对鼓山的介绍;③“意气衰迈,不可一世”,这是回忆少年游玩时的状态,并非“重游”;⑥“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回归文本可以发现,与这些僧人的谈话并无乐可言,因为后面说“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由此排除①③⑥,本题重在考查“重游”、“乐”的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A项,作者并没有因为易梅为桃而对寺僧不满,文中只是说“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觞,名词作动词,喝酒;“盖福州第一名胜也”判断句。(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宁,表反问,难道;而,表转折,但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距离闽省城五十里,有座山叫鼓山,镇守在马江的害冲要道,是城市东边的屏障。这座山山石嶙峋,野路曲折,寺观高大,松树楸树疏落地生长着。每隔五里一个亭子,每隔十里一座阁楼,名士喝酒吟诗,常常在这里聚集,大概是福州的第一美景吧。 去年,我雇船返乡,行装刚刚卸下,就雇了竹轿子,向东边出发,直达山之美景所在。当时恰逢春和日丽,晴空万里,山景如画一般,显出酒窝迎接客人。刚过了五里亭,绿林茂密,香草缤纷,许多株桃花情态娇羞,憨态可掬。回忆十年前,几株老梅高出屋檐,现在都快要枯萎了。寺里的和尚改种桃树,千红争艳,几乎要怀疑武陵源还在人间啊。但我本性爱梅花,不爱桃花,转瞬几年,景象全变,可以借此窥视到人情世故之沧桑啊。中午,我进入涌泉寺,跟着山僧一起吃蔬菜饭食。吃饱后,我轻轻抚触寺院的四壁,过去题写的字词都模糊不清,不可再得了。回忆少年时候和我的朋友石生、霁泉在这里优雅聚会,尽情高歌吟唱,抒发壮怀,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我们的流风余韵如浮云般散尽,霁泉墓边的树已经可以两手合抱了,石生在欧洲漂泊流浪,想要再和他们亲切会晤,只能是付之于梦想罢了。 这座山自古以来不曾改变,能够在十年后让我重游旧地。我的人缘虽然缺乏,但(游玩)名山的福分还能够得以再次享受,也是幸运的事情呀!这天晚上,我辗转难寐,和尚云印尽力描述鼓山顶峰的美景,邀请我一起外出赏游,我答应了他。我们半夜出发,阴雾迷漫,相距很近都难以辨识。我们攀爬高高的岩石,拨开密密的草丛,小步行走在石头间。走了大约十余里,我们到达朱熹所提写的“天风海涛”处,有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一样,匾额上用颜体写着“观日”。可惜为时太晚,太阳已经在半天空徘徊了。俯看四方,群山如弹丸一般,密林像荠菜一样,行云游走,快如飞鸟。久聚的云气化作降雨,天气忽阴忽晴。远处碧海连天,混为一色不可分辨。靠近山岩处松涛怒吼,气象阴森,零乱的世俗之心,到这里就会全部归于寂静。山下正升起缕缕炊烟,时间已经临近正午,我们乘兴下山,到达喝水岩。我又和尘世之外的僧人们纵谈琐事,但是那些人中没有擅长吟诗作赋的人,甚觉得让人腻烦了。 第二天一早,我得到邮寄来的书信,敦促奔赴芜湖,于是匆匆远行。如果山灵有知觉,一定会替我扼腕叹息。倘若上天能借给我缘份,数年以后,能够和石生再来游玩一趟,想想也应该是山灵所深切许可的吧!但是假使老天爷或者不肯给予我年岁,或者不肯给予石生年岁,不让我们再相见;即使再见面,或许不能携手重游旧地,也都是在意料中的吧。就像半山亭的梅树,全部都变成桃树。梅的福气难道比不上桃?但是终究比不过桃。又怎么知道桃树之后,不会有其他树再取代桃呢?我能否再游这座山,也就像这梅树与桃树啊。唉!树尚且像这样是会变的,更何况是人呢?舟行停泊时很无聊,挥笔记下这次游玩,也姑且用它来表达我的感触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10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雨泽下(流入)                      先妣(抚摸)之甚厚

    B.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以手(关闭)门

    C.(等到)诸父异爨                    往往(到处)而是

    D.风移影动,珊珊(缓慢的样子)可爱    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之,能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B.顷,持一象笏至     他日汝当用

  C.庭阶寂寂           呱呱

  D.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而母立
3. 最后一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B.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C.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4.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题2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余亦乘舟归鹿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4)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5)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6)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7)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8)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9)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10)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60分)

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你对“贫穷与富有”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3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而是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材料谈谈科学家与国家的关系,100字左右。(7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3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