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静”的。(5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反衬手法。(或答“以动衬静”“衬托”)(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邀”“邀请”之意,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为“接纳”“容纳”,诗人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分,每一点给2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常见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紧扣题干“清静”,抓住诗句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关键词分析作答。由关键词“檐牙燕雀”“蝶”“蛛网”“溪声”可知,这些动物的活动衬托出村居环境的清幽、清静。故运用了反衬或以动衬静等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疏帘邀月,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虚枕纳溪声,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将村居清幽的环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烘托的自然是诗人对环境的喜爱及对归隐的愿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门生故吏,无敢向迩者。豫原闻难,自无锡疾驰,一昼夜逾三百里,至京口唁焉。既抵庙门,不得入。而顾见有官人来,骑而从者数人,至门,门者皆却立,官人下马入,从者皆入,豫原则闯然随之入,数折而达,张公请室门外,即又不得入。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然卒不得入。门者曰:“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不去且得罪,制府怒不可犯也。”豫原大笑应曰:“若乃以制府吓我耶!向令吾惴制府者,吾安得至此?且天下事不可知,往者张公尝与噶礼讼矣,部使者按事至再,无直张公者。赖天子明对,张公抚吴自如,而噶礼卒抵罪。今张公虽就逮,万一上复有旨欲全公,若等何面目复见张公?”言已,索笔大书其爵里姓名,付门者达张公所,曰:“可达,达之;不可,则以此纸上制府言状,惟制府死生。”

当是时,日渐西夕。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而守者亦颇闻语色动,为言于张公。张公命之入,豫原乃入,慰劝若平生欢,良久乃去。越数日,部使者之祠报毁矣。

初,部使者视学江左有声,吴中人士为祠于江阴,歌舞之。当张公之与噶礼交讼也,部使者按事至吴,吴中自士大夫下,遮马首以千万数,愿无夺张公。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罪且当诛,吴中人咸涕泣不知所为,而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豫原遂言曰:“狄梁公之有祠魏州也,其子景晖弗类其父,魏州人毁之,不复祠。今日之事,得复有香火耶?”于是众数千人奔部使者祠下,争撤屋瓦投之,榱栋尽折,或焚烧其余,呼声动天。

明日,制府闻状,大骇,阴使人廉问主名,然竟无如何也。当是时,豫原几不免,亦以此名闻江淮间。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行世。其为人敛退,粥粥若无能者,而遇公发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命以白衣领仓场职。

曲园居士曰: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曾以兵部侍郎视江苏学政。文端亦一代名臣,而此事不能无非议也。(选自葛存虚《清代名人轶事》,有删节)

[注]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②白衣:受处分官员的身份。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公抚吴,事逮             坐:因……判罪

B.上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        卒:突然

C.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张公欺谩      劾:弹劾

D.既已无可奈何,则入守者         白:禀告;报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

善刀藏之

C.所言部使者,张文端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若乃制府吓我耶 

美于徐公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公在吴中担任巡抚时因犯事被逮捕,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百多里赶到了京口。

B.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张文端为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但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人非常愤怒,就毁掉了张文端的祠庙。

C.太阳快要下山时,华豫原混进一个大官的随从队进入了城隍庙,顺利见到了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

D.张文端的祠庙被毁,华豫原不仅逃脱了责罚,还因此出了名。张文端虽为一代名臣,但在张公这件事上有失公道人心,不能不让人非议。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5分)

(2)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年来,“大数据”成为了最火爆的概念。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

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是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开启的,信息存储方式是数字数据方式。

B.数据规模巨大,繁衍速度快,使得我们难以用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合理撷取、管理、处理。

C.大数据时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

D.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要更新知识生产理念,改变知识生产方式,否则就会被甩在时代后面。

B.“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其影响究竟有多大。

C.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

D.大数据时代,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让人们不堪重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应多多益善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B.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这说明了传统媒体已被新媒体全面取代。

C.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其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⑤《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①③⑥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B.泰山站为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它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包括科研区与生活功能区组成,采用模块化金属材料建造而成。

C.昨天,记者从检疫局方面了解到,经过鉴定,确定这个物种为活体箭毒蛙,这是南美过来的外来品种,属于外来物种,不过,这些入境的箭毒蛙是否携带毒性,有待进一步检测。

D.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