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             。”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两句是:“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两句是"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原因的两句是:                 ,国恒亡。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2)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本题关键字:晏、掩、艰、须、臾、莫、拂。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栗,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日:“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卫王侍读        释褐:担任官职.

B.遣平驰驿往代之      驰驿:兼程而进。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            大戏:大玩游戏。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丞相杨坚的礼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

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

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查看答案

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及当时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之路有鲜花、坦途,也有荆莽、险滩,当处于人生的低谷和黑暗时,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 一缕自信之光,一缕勇气之光,一缕希望之光……这一缕光,看似微弱,却能够烛照航向,为未来人生铺就锦绣前程。

请结合生活体验和感受,以“给自己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尖上的情思

孙守名

草是大地的灵魂,是人类的朋友。它春萌,夏荣,秋枯,生命短暂,却谱写着壮美的诗篇。它根植大地,让绿叶摇曳着一世辉煌,一任生命中的梦想在风中飘飞……

草与所有的生命一样装点着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有五彩缤纷花朵盛开的地方,都会有绿草与之相映相衬;它与树木为邻,与人类相伴。山川大地到处是它轻轻走过的足迹:燕子来了,它悄悄然钻出地面,“草色遥看近却无”;蛙儿叫了,它尽情地张扬着个性,铺天盖地地将绿色撒满天地间;秋风吹了,它默默地流着眼泪,无声无息地消逝着自我。草,不是大自然的宠儿,但人类却永远也不能离开它

草,孕育着生命,哺育着生灵。茫茫草原,蓝天,白云,飞驰的骏马,还有那些“草低而见的牛羊”,这是我们感到最富有诗意的景象。草,张扬自我生命的同时,又无私地哺育着以之为食的生灵。不,甚至还有我们人类。想想吧,朋友,来到世间,每当我们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些让我们生出无限敬仰的草儿。我们醉美地咀嚼着那些香喷喷的花草,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感激之情从心底必会油然而生。

草不避险恶来到世间,把生命的激情张扬到极致。平坦的大地,它生生不息,即使漫天的野火,也不能将它的生命全部夺走,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它又默默地来到人间。它与庄稼毗邻而居,农人殚精竭虑要将其“斩草除根”,但这是怎样的痴心妄想啊!一场雨过,它又奋不顾身地冲出地面,注定,它的生命与天地争辉,与江河同在。崇山峻岭中,悬崖绝壁间,它挣脱自然的羁绊,把最伟大的生命注入这些险境中,开出五颜六色的奇迹。青松为之骄傲,白云为之喝彩。

静谧的乡村和广袤的原野是草诗意生存的栖息地。草像所有的生命一样喜爱阳光、空气和水,它是那样地醉意于静美、适宜的环境。看吧,池塘边,小路旁,空地间,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欢天喜地过着自己天真烂漫的生活。这儿的环境舒适、安谧,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抚摸,甜甜的风儿从远处飘来,静静的溪流从心头流淌,真美啊,这大美的自然!它喜爱乡村的夏夜,喜爱蛙声四鸣的日子,喜欢看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喜爱看骑着马儿从身边飞驰而过让牧歌飘扬的男男女女…… 

繁华和喧嚣走不进草儿的生命。在熙来攘往的都市,草儿被逼进狭窄的空间。它成了人们观赏的对象,那些打着饱嗝从身边走过的人让它生出无限的绝望。草儿,厌恶这里的生存空间,它看不到温暖的阳光,憎恨挡住视线与风儿的高楼大厦。在这里,它失去了本真,像所有的花和树一样,被扭曲了生命。它怕生命受到歧视,怕尊严受到践踏。它多么向往回到无边无际的荒野,多么渴望听到蛙鸣,然而,这儿,一切都没有。

草儿平凡一生,绽新绿,留清香,装点着自然,醉美于大地;草儿平凡一生,静静地来,悄悄地去。但平凡中实在是隐藏着无限的神奇与伟大,这不正和我们平平凡凡的人类几千年来重重叠叠的生活一样吗?

正因为此,草成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笔下写得烂熟的物象。春天的草生机勃勃,诗家由此而看到生命的伟力,自然而然要歌颂一番。夏天,雨水汪洋恣肆,芳草萋萋,文人凭吊古迹,自会生出昔盛今衰之感。秋风秋雨,枯草连绵,那些伤时感怀的浪子迁客心中无限的怅惘与悲天悯人之感必会无端地袭上心头。欧阳修的《秋声赋》实在写透了草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这些粗夫莽汉读了也会生出无限的感喟。在这方面,西洋的文人和我们一样,也会有共同的思想感情。

人来到世间,何不像草一样地活着?
1.文章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联系上下文,简析“繁华和喧嚣走不进草儿的生命这句的含义。(4分)
3.赏析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艺术表现力。(4分)
4.文章结尾说“何不像草一样地活着”,结合全文回答,人应该学习草的哪些品格?(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