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4题,如超出4题,则取前4题评分)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4题,如超出4题,则取前4题评分)

(1)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一尊还酹江月 (4)数罟不入洿池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试题分析: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特别注意如下字词:“徘徊”、“繁霜鬓”“艰难”“尊”“酹”“数罟”“洿池”。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我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昵?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事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国恩          寻:不久  B.以微贱    猥:辱,自谦之词

C.前太守逵臣孝廉  察:考察  D.臣具以表闻,不就职  辞:辞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少仕伪朝   ②犹从师而问焉

B.①臣供养无主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急星火    ②龟玉毁椟中

D.①皇天后土实共鉴  ②数十年竟为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先对新王朝的政绩歌颂一番,接着历数新王朝对自己的多次征召,最后向皇帝直接提出了推辞的请求。

B.第②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自己的从政经历、人生态度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帝的疑虑。

C.第②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清楚,婉转而情理皆宜。

D.第③段先以一“长”一“短”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又以乌鸦反哺的比喻提出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查看答案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B.“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二是显示能力。

D.词中多处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拿起酒杯满斟而饮,精神萎蘼,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

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天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仰赖什么呢!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例句:彼且奚适也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竖子不足与谋      D.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