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辞”“许”两个动词,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烛之武:既有对曾经未得到重用的牢骚抱怨,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B.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C.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从文中可看出,晋文公虽贪婪,但不失理智,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凄冷之感。
B.第三句描写了离别时的情形:主人下马依依不舍,客人登船即将远行。
C.“管弦”代指音乐,“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弹奏做铺垫。
D.“主人忘归客不发”有力地烘托出琵琶声的美妙动听。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且恶乎待哉。——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出生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想想他们死去的祖父,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怕得不到秦国的城,只是被欺骗。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之二虫又何知
C.竖子不足与谋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凌万顷之茫然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
B.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班固)
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D.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