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文章标题“‘长江女神’芳踪已逝?”的含义是什么?(4分)
2.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

 

1.①标题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1分)②把白鳍豚比作“长江女神”是因为白鳍豚生活在长江流域;而且白鳍豚生性害羞、外形美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这种神奇的动物成为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被中国渔人称为“长江女神”。(1分)③随着经济发展,空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使濒危动物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白鳍豚已被逼到绝境),面临着几乎灭绝的现状,所以说“芳踪已逝”。(1分)④标题中的“?”表现出作者对白鳍豚生存希望渺茫的忧虑和遗憾,在质疑中也表达了对白鳍豚能存活下来的期望。(1分) 2.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3.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 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新闻标题旨在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所以解读标题含义要抓紧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分别进行阐释。特别注意标题中的符号的解读。每点答到一项意思即可。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呼吁人们从白鳍豚的消失中醒悟过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 动物。写重量级的人物关注这件事,可见事件的严重性和必要性等。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是否鼓励“揭丑”“曝光”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题,无论是鼓励还是不鼓励,答案应该与“新闻体裁”“新闻工作者”“社会影响”等结合起来。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新闻作品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李广田

(1)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2)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3)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4)“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5)“害怕?”我有些疑惑。

(6)“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7)“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8)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9)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10)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住:“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的飘摇吗?

(11)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12)“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13)“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

(14)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15)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16)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17)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

(18)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
2.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3.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

李红霞

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总体上讲它是学校内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必然要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向主体的完全内化。这种内化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又被称为组织成员公民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总和。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它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的组合、团结、互助、合作以及相互适应等等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其实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群体价值目标的适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目标的提出和选择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符合具体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期望。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和期望不利于指导个体的活动也就不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自我价值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和群体的价值理想、目标及其社会化方法有关同时也和群体文化的生命力、权威性等有关甚至和个体前社会化的价值参照系统及在群体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等有关。这中间有许多矛盾性和相关性。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与自我价值顺从和适应的过程。

学校组织中每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个体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执行群体价值期望、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价值思维方式同构的过程而群体价值意识正是这种互动或交互作用的产物。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学校的要求将组织目标认同为自我的目标即形成群体价值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群体成员价值思维方式同构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建构群体价值意识的一般法则也表现了群体价值意识建构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建构不仅是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化。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取向对群体也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老教师比一个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也要强烈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

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以及规范它既是群体的价值认知系统又是群体角色的取向系统它是群体文化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取向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在的价值意识或者说是群体文化价值内化的心理定势它受到群体文化结构的支持与控制。

群体成员理解并接受组织上传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虽然是不可见的但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和期望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使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更加鲜明更加稳定进而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总第224期(选入时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关于“群体价值意识”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B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

C群体价值意识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

D群体价值意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具备一切社会的人际交往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

E群体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建构这种群体价值意识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

B群体价值目标既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提出价值目标,又应该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有不同的价值期望,因此很复杂。

C一所学校的教师只要多参与群体活动,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心理就会更强。

D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传统所固有价值观和期望投入大量的精力,使之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3.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其建构的关键是什么?(4分)
4.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清华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其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注:日晷,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①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

〖注〗①白沙:即陈献章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教育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墓三年         庐:搭盖小屋     B.以太平之业        隆:使兴盛

C.明年侍读       进:进献         D无虚月            殆:几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②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③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

A.则          B            C.则             D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B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C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D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湛若水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依从母亲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国子监学习。

B嘉靖初年,湛若水进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致力于太平大业。

C湛若水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历任当时南京的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等。

D在湛若水经过当时的江西的时候,安福人邹守益告诫同仁不要轻易和湛若水进行辩论。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3分)  

②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4分)

(2)湛若水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学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