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何相似之处。(2分)

(2)试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点。(4分)

 

(1)都表现了芭蕉和海棠不急于展开,自怜自爱的特点,(1分)作者对此都充满了怜惜喜爱与委婉告诫之情(1分)。 (2)同: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1分)都把芭蕉和海棠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1分) 异:钱诗运用比喻,(1分)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表现芭蕉独立自爱的特点;(1分) 元诗运用衬托(或对比)手法,(1分)借写“桃李闹春风”反衬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逐句分析,找出相似之处概括出来即可。由标题“未展”“未开”,关键词“芳心犹卷”“深藏”可知,芭蕉和海棠不急于展开,自怜自爱的特点;在情感上,由“怯春寒”“爱惜芳心”可体会出作者的怜惜喜爱之情;由“会被”“莫轻吐”看出作者的委婉劝告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冷烛”“一缄书札”将芭蕉形容为蜡烛、书札等,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芭蕉独立自爱的特点表现出来;“桃李闹春风”以桃李来表现海棠,自然为衬托的手法,将海棠独立自爱沉稳的形象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5分)

汤琵琶传

【清】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洞庭,风涛大作李东垣善琵琶      泛:泛舟

C.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善弹琵琶”的一组是(   (3分)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4.将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3分

(2)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2)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3)                  ,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4)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2.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6分)

                                                                              
3.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张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卷成了碾砣一样,浑身闪烁着兰花瓣的光泽,嗅一嗅有千层菊的香味。我见四下无人,就伸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1.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5分)

                                                                              
2.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①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

 

②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3.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4.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