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               D.只有    才能
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                               。(2分)
3.文章的前三段均提及了中国的GDP,其各自的目的是                    。(3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5.最后一段话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6.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4分)

 

1.(2分)B 2.(2分)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持续高涨。 3.(3分)第一段:以GDP持续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二段:借GDP的损失指出自然资源已遭到极大的消耗;第三段:说明GDP与污染排放、能量消耗(生活消耗)密切相关。(每点1分) 4.(3分)A 5.(3分)(1)含义:中国在加速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了保护我们的美丽环境。(1分)(2)作用:呼应标题,“绝”字表明作者态度坚决,强化文章旨意;独句收束全章,警醒读者注意雾霾危害。(2分) 6.(4分)(1)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2)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3)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应重新认识;(4)应注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间的关系。句间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等。辨别句间关系的方法有:前后句子意思上的关联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本题涉及的句子“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和“,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从意思上看,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故使用“不仅……而且”。A项“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C项“尽管……但是”表示转折关系,D项“只有……才能”表示条件关系。故选B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意。词语的意思包括字典意和语境意,语境意应在字典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亢奋”,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回归文本,找到其修饰的对象和其所在的语境,“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从中可以找到“亢奋”所指的内容,应是“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文章的前三段均提及了中国的GDP,其各自的目的是”。首先应先找到前三段所提到的中国的GDP,然后结合前后的内容阐述其各自的目的,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分开分条陈述。第一段提到“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紧跟着后面就写出目的“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第二段提到“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前面说“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这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种消耗;第三段提到“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前面说“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应重点抓段首句。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A项,文中的原句是“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选项概括正确。B项,在第二段,文中原句是“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文中说的是“正在”“或者”,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在第三段开头,文中是说“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选项张冠李戴。D项,在第五段,文中是说“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文中既有将来也有现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既考查句子的含义,又考查句段的作用。句子含义分析法如下:关键词分析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等等。“‘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句中的关键词有“美丽中国”“雾霾重重”;回归文本联系上文可以知道,“美丽中国”是指中国加速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美好生活,“雾霾重重”是指环境破坏;“绝不”,意思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保护我们的美丽环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概括能力和对作者的观点理解能力。答案的区域主要在五、六两节。第五节说“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第六节说“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两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论古人词,不辩是非,不别邪正,妄为褒贬,吾不谓然。

声名之显海,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词中如飞卿、端已、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后人无东坡胸襟,又无稼轩气概,漫为规模,适形粗鄙耳。
1.本文第一段中论及宋代好几位词人,耆卿是            ,少游是            (2分) 
2.作者对“蔡伯世云”的意见是                                       (选用文中词句回答)(2分)
3.本文第二段中,作者写“子健、渊明”的目的是                 。(3分)
4.作者认为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请联系文意(可适当结合你对两位词人的了解),谈谈你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人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甚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敛。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会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1.解释加点字词 (2分)

(1)冠,学通经史(               (2)卒城以闻(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2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2分)
3.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B.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渺渺兮予怀(《前赤壁赋》)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请用“/”的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把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完成题目(5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花口。
1.“黄莺儿”是这首作品的          (1分),本首作品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之一是                (1分)。
2.作品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默写,任选5句(5分)(若多填则按照顺序取前5句)

1.燎沉香,             

2.           ,为谁流下潇湘去。

3.望西都,             

4.            ,总是离人泪。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6.寄蜉蝣于天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