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什么是锁                 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旅行者由于饮水用尽,擅自进入牧民家中吃东西,他觉得过意不去,想等牧民回来当面致歉和道谢。

B.牧民不理会旅行者,只顾把羊群赶进羊圈,但他主动邀请旅行者留下住宿,表明他内心并没有生气。

C牧民放牧不从同一方向回来,完全是为了遵从祖上成吉思汗的教诲,表明他们性格中守旧的一面。

D.“每一户都家门洞开”,说明草原上不锁门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老人所言非虚。

E小说语言生动,如“秋天的马连草”表明“我”的沮丧,“旅行者像蜜蜂一样”,表明他们的贪婪。
2.为什么“草原上门上根本没有锁”?(4分)
3.小说的结尾描述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该忏悔什么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C.D 2.草原民风淳朴,没有必要用锁来防贼;方便路过的人到屋里喝水吃东西。(答对一处给两分,意思对即可。) 3.(1)由于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导致大量旅行者的涌入,破坏了草原宁静的生活;(2)由于窃贼横行,草原上家家户户都上锁防贼,古朴民风不复存在;(3)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等美好风气逐渐丧失,旅行者为此忏悔和忧伤。(答对一处给3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题中,C项,“性格中守旧的一面”的表述错,应该是表明他们对草原的珍爱;E项错误在于,“旅行者像蜜蜂一样”,表明他们人数众多,严重地干扰了草原的宁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归纳。从文本中旅行者第一次同牧民阿拉坦乌拉的谈话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门当初没有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方便路过的人到屋里喝水吃东西;二是因为草原民风淳朴,没有必要用锁来防贼。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案可根据文本得出。旅行者之所以要忏悔,一是大量旅行者的涌入同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有很大关系,而这,导致了草原宁静的生活遭受到破坏;二是涌入的旅行者良莠不齐,致使草原上家家户户都上锁防贼;三是草原上淳朴的民风经不住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等美好风气受到严重摧残。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2.请简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思路。(3分)
3.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孟子·吿子下》)

【注】①造次:仓促,急迫。    ②乡:趋向。

(1)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2分)

(2)为什么孟子会认为现在所谓的“良臣”是古人所谓的“民贼”?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马超率军来救西川,猛攻葭萌关。张飞请缨出战,与马超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天色晚,两人挑灯夜战,仍旧难分高下。(《三国演义》)

B贾环和王仁打算把巧姐卖入青楼,幸得刘姥姥恰好到荣国府,平儿便将巧姐装扮成青儿模样,和刘姥姥一起逃往乡下。(《红楼梦》)

C克定向高老太爷供出自己拿了妻子陪嫁的金银首饰去当卖,还打着父亲的旗号借了许多外债,其中包含赌博上的外债。(《家》)

D刘玉英想从吴赵斗法中捞好处,便把从吴荪甫那里听来的军火和公债情况告诉赵伯韬。赵伯韬决计收买她,就在宾馆签支票给她。(《子夜》)

E葛朗台发现女儿金币没了,大怒,把女儿关在房里,只给冷水面包。葛朗台太太求救于克罗旭,后来葛朗台饶恕了欧也妮。(《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入?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②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解析】
①张炎,南宋词人。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②“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本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2分)

(2)试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申耆治盗

李兆洛,字申耆,尝官安徽凤台县。凤台称难治,其地贫瘠而俗悍,以故民多流为盗,出入淮、泗间。李既至,乃时策骑挟健役,周视乡墟,廉知豪桀有不法者,至其家,缚其魁以去。审其有材能者,其罚,署为县役,责以捕贼,于是凤台之盗渐戢。

时百龄督两江,治盗极严。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百震怒,下所属,一月不得盗,皆劾罢之。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又知翼蔽此盗者有巨猾,若名捕,或计诱之,必不得。乃夜密招前所无用之健役,置酒于署中内室而命之饮。酒数行,李曰:“吾不日去官矣!今置酒,与若辈别耳。”

群役惊相顾,有泣下者。李复徐曰:“仪征之盗案,若曹所知也,一月不获,则吾必同被劾。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语竟,群役进曰:“公,好官也。甘自得罪去官,不以难事役辈,役辈之有今日,惟公生之,今请以死相报。”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

盗所匿巨猾家去县城四十余里,役辈乃以夜往。至时,巨猾方宴盗,室中燃巨烛如椽大,酣呼之声达户外。役突入,至其庭曰:“故人别来相念否?今敢为不速之客。”巨猾睨役辈而笑曰:“君辈久已在官中,此来,岂以仪征一案耶?”

役乃言李以此案将去官。巨猾指上座一客曰:“此即某也。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否则君不生还矣。至某之诣狱与否,君自商之。”盗某大声曰:“去去,我从汝行。李公固好官,虽罪我,当也。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遂相将入城。

李知役去必得盗,预置槛车,并集壮丁百余人以待。及役偕盗至,即略诘狱情,盗亦直供不讳,即槛送蒙城,而亲其行。凤台距蒙城八十里,中有巨镇,为凤、蒙交界地,亦往来所必经之要道也。李至镇,命舁槛车入旅店,自踞坐胡床于店门外。

方初发凤台时,知巨猾已约期于此镇来劫盗,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而潜使壮丁在店中饱食后,即随槛车破后墙先行,疾驰至蒙。行时,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李既械盗入蒙城狱,具狱词以上,云仪征盗已获,今由凤台解蒙城,不日可归案。百得牒,大喜。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节)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罚,署为县役                    贷:赦免

B百震怒,下所属                    檄:下令

C不以难事役辈                      属:交付

D即槛送蒙城,而亲其行              督:掌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李申耆善于攻心之谋的一组是(3分)

①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          ②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         ③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        ④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      ⑤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      ⑥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申耆到凤台后,时常带领下属巡行乡里,到那些不遵守法度的豪强家里去抓人。

B.凶犯藏匿于凤台某奸猾之徒家中,对他公然抓捕或是诱捕,李申耆都没有十足把握。

C.如果一个月之内抓不到凶犯李申耆就将被免官,因此他在家中摆酒与众差役告别。

D.从凤台出发时,李申耆便已知道有人要劫囚车,使用巧计把囚犯平安押送至蒙城。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3分)

(2)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