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迤逦(lǐ) 憎恶(zēng)...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迤(lǐ)     恶(zēng)   风(shuò)   (sù)

B.防(dī)     那(chà)    (zhào)   冕(guàn)

C.伤(chuàng) (dú)     (niè)    度(cǔn)

D.(dān)    邻(pí)     予(jǐ)     贼(máo)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虽然此处没有错误,但考试时,经常有题目会涉及到“憎”这个字的读音,故意标成zèng,还有“朔”读shuò和“溯”读sù也经常混淆;B.冠guān,此处应读一声,还有冠军、亚冠等读四声;C“创伤(chuàng)”错,应读“创chuāng”,动词时,读四声;D.坍应读“tān”,这不是形声字,不能误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⒄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4年9月24日 24 版)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的怀乡散文。

B.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以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

C.“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因此,“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D.文章第17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中新鲜的炊烟比做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我的羁绊以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E.作者说:“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
2.文章开头写“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3. 第13段,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那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请简要概括。(4分)

答:
4.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有哪几组对比?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概括。(5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4)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赤壁矶:在今湖北境内。区宇:即寰宇、宇宙。貔虎:泛指猛兽。曹瞒:指曹操。金缕:指嫩黄色的枝条。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 上片“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惑:疑惑

C.不相师  耻:以……为耻

D.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三层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二段是从反面的角度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D.作者对于那些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看不起他们的“今之众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6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1.对以“苇草”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2.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把思想看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