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何兆武 ①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思想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何兆武

①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思想大多初步觉醒于十二三岁,到二十四五岁思想定型,形成比较成熟、确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此后或许能有纵深的发展或者细节上的改变,若是有本质的改变,我想是非常罕见的。闻一多先生早年追求纯粹的美,后来成为民主斗士,旁人看来似乎有非常巨大而彻底的思想转变,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些表面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温德先生的话。温德先生是闻先生多年的好友,1945年民主运动的时候,他的当代文学批评课只有我和徐钟尧学长两个人上。一次温德先生和我们谈起闻先生,说:“他(闻一多)就是一包热情。”接着又摇摇头,“不过搞政治可不能单凭一包热情啊。”言下似有惋惜之意。

②温德先生的这句评价非常中肯。闻先生是个热情的人,早年追求唯美是一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参加右派组织,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一团热情。

③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生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当时很多人都有那种感觉,如果真杀了蒋介石,肯定要发生内战,岂不给日本制造了机会?所以西安事变的时候很多人都指责张学良,称之为“劫持统帅”,等到他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当天的《世界日报》——当时北京最大的报纸,头版大标题就是“委座出险,举国欢忭”。第二天,北京的右派学生还举行了游行,也是声势浩大的。

④及至40年代,生活艰苦了,闻先生亲身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黑暗,又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

⑤闻先生晚年讲诗(其实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十岁),有一首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特别欣赏,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然这首诗写得的确很美,我也非常欣赏,不过除了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好像和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不大合拍。所以我以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其实同样可以问:如果闻一多活着会怎么样?仅凭一包热情,恐怕也不会畅行无阻,我这么想。

⑥闻先生那一辈人的旧学根底非常之好,可他同时又是极端反传统的。社会转型时期,有的人唯恐中国的旧文化不存在了,拼命维护,还有一种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束缚中国人太久了,中国要进入新的时代,就要彻底抛弃,全面创造新文化,闻先生、鲁迅、胡适都属于这种人。鲁迅激烈反对中国的旧文化,甚至提出不看中国书,《狂人日记》里宣称:什么“仁义道德”,满书都写着血淋淋的“吃人”两个字。闻先生在这一点上跟鲁迅非常相像。在搞民主运动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外面打进来,我从里边杀出去,我们另外合应,把传统的腐朽文化推翻!”意思是说:青年学子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所以你们须从外部推翻它;我是受过这个教育的,所以我现在要反对它,从里边杀出来与你们合作。我想这代表他当时真实的思想情况,虽然他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认同。

⑦另外还有一点我要保留自己的意见。现在很多文章总是特别强调闻先生生活穷困的一面,比如联大时期闻先生给别人刻图章,现在都说成是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我觉得也不单是这样。闻先生早年是搞美术的,又会绘画,又会雕刻,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落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这个篆额。所以,搞美术乃是闻先生的本行,写字、篆刻都是他的专业。当然他也是因为贫困,挣点钱补贴家用,但如果过分强调为生活所迫的一面,刻字竟成了他不务正业的谋生手段,不免有些过分渲染的味道。

【相关链接】

①它(指诗人田间的诗)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摘自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辟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着一种光明。”(摘自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引用温德先生的话,既表现了闻一多是个热情的人,同时也说明他的“一包热情”也存在着局限性。

B.闻一多喜欢《春江花月夜》,包括其中所带有的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这与他民主斗士的形象有矛盾。

C.作者把闻一多与鲁迅不同的处世方式做对比,说明如果闻一多还活着,他仅凭一包热情来处世是行不通的。

D.沈从文认为闻一多的眼睛是清明的,在细小处也看得透明,这与何兆武所说的闻一多靠一包热情做事大不相同。

E.文章以情感为主线来讲述闻一多,有叙事有评论,不仅使读者了解闻一多,也对闻一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材料中从哪些方面讲了闻一多的“一包热情”?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的第7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文章的第6段与文题没有什么联系,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E3分A2分D1分。选BC不得分。 (2)①早年追求唯美,后来与别人一起搞国家主义;②西安事变爆发后,拥护蒋介石反对张学良;③在感受到国民党政权的腐败黑暗后,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④能够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对自己欣赏的诗给予极高的评价,如评田间的诗。(任三点6分) (3)①使读者认识到闻一多先生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才华,尤其是篆刻方面的突出成就。②对于传主的某些行为,要全面地去认识,不能从一些表面现象简单地去断定,闻一多先生给别人刻图章,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贴补家用,不能过多地从消极方面去看。 (4)观点:文章第六段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①文章说,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一旦定型,就不会轻易改变,一包热情是闻一多的性格特点,第六段讲述的闻一多先生反传统,也同样体现了他的一包热情。②闻一多一包热情的性格会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闻一多先生反传统的做法,也是他性格的体现。③从全文中看,闻先生的一包热情,大多与国家民族有关,反传统,正是希望中国人冲破束缚,进入新时代的需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B闻一多喜欢《春江花月夜》,是他“追求纯粹的美”的一种体现,“人生幻灭、虚无颓唐”是作者的看法。C原文把闻一多与鲁迅做类比,说明如果鲁迅活着,他的处世方式行不通,闻一多也一样。D后一句说法有些牵强。沈从文评价的是闻一多的《死水》,何兆武是从“一包热情“的角度写闻一多,两者没有观点上的可比性。故选E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从文中找到能表现闻一多热情的语段内容,然后根据语段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例如,第二段“闻先生是个热情的人,早年追求唯美是一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参加右派组织,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一团热情。”第3段,“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生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第4段,“闻先生亲身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黑暗,又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尾段在文中的作用。读后可知,这一段主要交待了闻一多先生在其它方面的才华和对闻一多的全面评价。因此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写作意图的角度,结合着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概括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像类似题,一般要从肯定的角度答题。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把握传记内容及传主的人物形象,然后再结合着第6段所写的内容,与传记的主旨及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阐述自己的立意与看法。第6段主要交待了闻一多先生反传统的做法与当时的社会反传统的社会大背景,因此,应从闻一多反传统与其一包热情,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情景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               ”。

(3)“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长洲怀古

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注】长洲:苏州的古称。
1.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第三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④,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清代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               示:给……看

B.出意表                              :远。

C.因为诗吊之                            因为:就给(他)

D.读书著述为                          务,追求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B.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C.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D.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在贯华堂召徒讲经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但讲稿秘不示人。

B.金圣叹的好友王斫山给他提供了放贷银子,虽然金圣叹交还了本金,但利息全被花光,王斫山也只是一笑了之。

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物;他评论六大才子书,皆有独到的眼光。

D.本文作者既记述了金圣叹的不识时务之处,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伤。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5分)

2)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参予”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就“入世”讲,这一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曰“爱人”,墨子曰“兼爱”,孟子说“民为贵”。他们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任。由此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弘大气象。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者,忧民生之艰辛也;忧其君者,忧肉食者之失德也。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都反映了那种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界与政治界截然两分,各有职能,居知识界内从事分内工作,并不得谓之“隐”。但古代的“士”为王朝官吏之主要来源,若不为官则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常无着落,于是“仕”与“隐”便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人生选择。庄周向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境界,君主“欲以境内累”而不受。这是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儒者虽以“明道救世”为务,但也并非不讲“隐”。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自有“所为之事”,如“博学习文”之文化责任,“砥厉廉隅”之人格完成等,未必要“与人为臣”。故古之儒者,亦不乏“累征不就”,而“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之人。今人多以隐居为消极退避,对“独善其身”颇多非议。其实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知“独善其身”原乃穷亦坚守节操之意。所以,“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无心爵禄、甘心林泉、潜心道艺之举,自古就被看成是难能可贵的高尚行为。如果说“入世”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出世”则集中反映了其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对不同个体,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就整个知识群体来说,二者却决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1.下列关于古代知识分子活动“超然”与“参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然”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不“与人为臣”,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的生活态度。

B.“参与”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重任,以自己的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的生活态度。

C.“超然”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与道家、隐士有关,是与儒家所提倡的“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相违背的。

D.“参与”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它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以为己任”“平治天下”等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代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它的形成,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中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是儒家代表人物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要求,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C.“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设想的一种“无待”境界,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孟子提出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独善其身”是不值得提倡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为贵”,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百姓生存的一种忧患意识。

B.“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的责任意识。

C.在古代,知识分子或“仕”或“隐”,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若“仕”则有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若“隐”则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D.在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上两者并不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提出了这样的一条“择业停车位”理论: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要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否则你会后悔的。人生之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