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再过几个月,煦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再过几个月煦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关于这棵槐树,据说,祖父曾游华砚山慧觉寺,得道高僧看中他慧根超凡,意欲引度出家为僧。怎奈祖父尚未窥破红尘,并无普渡众生之意。高僧万般无奈,只得授意弟子从寺院中移槐苗一棵相赠,并告知祖父待尘缘已了,自当赴寺修行。祖父回家,掘坎培土,将槐苗栽于屋门右侧,嘱祖母日日以琼浆玉液浇溉。翌日,随大军南下,一去二十余载。冬去春来,夏归秋至,祖母望眼欲穿,苦守着那棵渐长渐高的槐树,看她春意萌动,看她繁花似锦,看她秋日落蕊……待到祖父风尘仆仆,荣归故里,槐树已消融了青春的三分之一零头。

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

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节选自2011年5月《新华副刊》)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请分析概括本文槐树的形象特点,并指出“我”全家对它的情感是怎样的?(5分)
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4.你认为“再过几个月,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请你思考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4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散文写故乡的一棵百年老槐,充满感激和悲悯之心,也引发读者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思考。

B文章材料丰富,以树和“我”两条线索贯穿,一明一暗,结构清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父亲因梦见槐神心生恐惧而改变了开解槐树的初衷,而我又因私心作祟而决计开解古槐,这是父子二人对古槐不同方式的留恋。

D文章结尾行文简洁,用疑问句作结,既呼应开头,又耐人寻味。

E本文语言生动丰富,多用整句,叙述、描写中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

 

1.内容方面:点出本文写作对象“故乡的槐树”,交代古槐的生长环境“逼仄的庭院”;暗示“开解”古槐的原因是庭院的局促;“一片茫然”交代了“我”对古槐的矛盾心理。(2分) 结构方面:“开解她”和结尾照应,为文章讲述古槐的历史做铺垫。(2分) 2.形象特点:(1)古槐历经沧桑却枝繁叶茂,兀然挺立;(2)古槐屡遭困厄却勇敢面对,生命顽强;或者:古槐几乎遭弃,但仍然无私奉献,斗志昂扬。 (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各1分,共2分) 情感:“我”全家感激古槐,把古槐视作全家的精神寄托。对古槐百年来遭受的困厄祸灾有强烈的悲悯之情。对产生开解它的想法有愧疚和不安之情。 (3分,每点1分) 3.本句使用代词“她”,形成拟人效果,赋予古槐以人的性格与情感,赞颂它在历经千难万险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无畏精神。运用反问句和排比句,充分表达“我”对古槐精神的敬意和爱意。用“凤凰涅磐”的典故,表达“我”想用刀砍斧削的方式让古槐在痛苦中得以重生的愿望。 (4分) 4.会/不会(1分) 原因或生活经验分析(2分) 总结(1分) (1)会改变。因为槐树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它陪家人经历风风雨雨,象母亲一样给我家物质和精神上的庇护。用刀砍斧削的方式对待”“亲人”,让我感到愧疚和不安。所以我会改变开解它的初衷。 (2)不会改变。因为古槐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磨折不断,却得不到慰藉。我想用“开解它”的方式使它得以解脱,让她如“凤凰涅磐”般得以更美好地重生,让她的精神永存。 所以我不会改变开解它的初衷。 5.B.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开头段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照应)标题(与标题的关系),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呼应后文(与下文的关系;而内容上主要有渲染烘托映衬(与形象的关系),体现暗示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类题是考核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作品中蕴含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事物,这些物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鉴赏物象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方法上结合文章的主题、背景、分析形象;善于抓住相关的描述,评论文句,把握形象;善于从形象塑造的手法进行分析。如通过正面、侧面、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象征、衬托、对比,分析事物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方法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几个月”、“改变”、“开解”、“初衷”,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观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 B项,槐树和“我”都是明线,不是暗线。 C项,父亲非心生恐惧,而是心生留恋。解答本题看清题干要求,需在原文中找准答案区域,然后对比原文中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看看表述是否准确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理解性默写中的空缺部分。

(1)                               。是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故事的两句诗,为作品增添了浪漫气息和神奇色彩。

(2)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青,                           。”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1.这首诗中的“渔船”、“桃花”、“清溪”等形象与古代的哪部作品有关?请简要分析“渔船”与这部作品之间的联系。(3分)
2.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兵,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媐(xī)嬉戏。     瘗(yì)埋葬    窭(jǜ)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其术,师                     侍奉

B京师                           薄:逼近

C其召募                          听到

D不能办                           通“猝”,仓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       哀吾生须臾                       

B.遂言甫           而耻学 

C.劳温旨             不赂者赂者丧 

D.夜引众缒城出       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本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3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

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B.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D.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