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物开花的现象,而且在缅因州树林中的营地附近,至少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即御膳橘也有开花的现象。御膳橘开着闪亮的白花,每年5月会在两周内开遍整个北方的树林。而在整个夏季,都不会看到它们开花。如今在落下的红色、棕色和黄色的树叶之中,在鲜红色的浆果旁再看到这些花,不免令人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这些御膳橘不会结果,很多花朵出现了畸形。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鸟类发出的“不完美的”含糊歌声。我怀疑是与秋季这个季节不符的温度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温度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开花,因为在夏季的前几个月,温度比现在高很多,但却没有看到开花的反应。

是不是夏季的结束包含着春季的种子?夏季和冬季在平均温度和每日光照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初夏与夏末这两个时段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它们均为一年中较凉爽的时段。而在秋分和春分——分别是9月22 日和3月20日左右——光周期是相同的:12个小时对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也是12个小时

有些花在春季开放,有些花在仲夏开放,还有一些花在秋季开放。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方法来诱导植物开花,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同样地,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能够诱导鸟儿产卵或停止产卵。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在自然光周期平均至少为白天13个小时、夜晚11个小时的夏季,我们养的鸡会产卵。但如果要想让鸡在隆冬时节产卵,我们只须每天将鸡舍中的灯多开几个小时即可。在春分之时,即近3月末,光周期迅速接近13个小时比11个小时,这也是很多生物开始为夏季作准备的时候。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那么对于同样的光周期,即在9月下旬的秋分和在3月下旬的春分,它们如何区分春季与秋季呢?

温度的变化太过无常,不能作为可靠的方法来区分夏季的开始与结束。植物和动物不仅需要知道夏季什么时候出现或到来,还需要预测它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因此,任何特定的光周期都不是唯一的依据。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光周期,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已经很出色了.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这个要求似乎是过高了。当植物在不恰当的时间开花时,这样的效应常被归因于“压力”或不正常的高温。压力可能的确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秋季出现春季的光周期便是一个压力因素。

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如果物种是神灵创造的,那么所有的物种便只是其祖先的克隆体。正是一次可遗传的突变,导致中欧的黑顶林莺弄错方向,在秋季向西飞,而不是向南飞往非洲。这些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在英国兴旺地繁衍。某些原因可能误导长尾霸鹟放弃悬崖,而在房子上筑巢,因为这里更安全。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也许一时迷糊的啄木鸟在秋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啄开了一个假巢穴,但却发现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用来过夜非常不错;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没有受到误导的啄木鸟,它们拥有多一线的生存机会。同样地,蓝堇菜很罕见地在秋季开花,也让我想起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

(节选自贝恩德·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御膳橘花朵出现畸形以及鸟类的含糊歌声为例子,引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光周期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B.作者先是怀疑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随后推翻了这个猜想。

C.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

D.若只是克隆祖先,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

E.本文作为科普读物,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拟人的手法
2.生物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4分)
3.结合本文的例子,探析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6分)

 

1.(5分)A C(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2.(4分)【要点】①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②还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 3.(6分)①自然的“完美”:存在着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的光周期。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②“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若没有一次可遗传的突变,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第一点3分,总结2分,例子1分;第二点3分,总结2分,例子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A.本文的写作目的:多样性对生物进化的作用。C.“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缺乏文本依据。所以选A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比较简单,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筛选出能表现生物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的方法的答题区间,然后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第4段,“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第5段,“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根据这两句内容提炼出关键词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本中具体的例子,来探究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故答题时,应分两步,第一步概述文本中自然并不完美的事例,然后结合着这一不完美的事例所带来的作用,来联系现实,探究其意义。例如,“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由这个事例可得出: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黑蝴蝶

刘国芳

那时候儿子依偎在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多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和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作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的稚气了。他盯着他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跑进里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小木盒他眼泪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

(原载《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父亲要孩子“莫捉蝴蝶”“莫乱说”,乃是因为他自己已经移情别恋,有了离家别子的打算,但此时还不能说出。

B.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他不作声,体现了此时作为父亲的他虽已下定决心离开家,但内心里还是舍不得儿子。

C.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说明父亲虽然挂念儿子,但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实际行动。

    D.本文的情节单一集中,时间跨度小,而内涵丰富、韵味深远,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典型特点。

E.本文的语言多为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像一首意蕴深厚的小诗。
2.当他凭直觉认出他儿子时,他儿子为什么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4分)
3.文中多处出现“黑蝴蝶”。请根据文本,说说“黑蝴蝶”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戴志勇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新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在修订。在他任社长的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大概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新修订的篇目调整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是篇幅巨大的修订。古诗文的增加,契合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目的当是通过古诗文,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其它调整的篇目不得而知,但既然王旭明先生尖锐地指出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想必该社的修订,是大幅增加了“该学”的好内容。

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好教材?很简单,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的。

价值取向再“正确”,却编写得假大空的文章;意义再深远,却味同嚼蜡的文章;主题再重大,却逻辑不能自洽,对增强学生说理能力毫无助益的文章……肯定都不是好文章。

不过,教材诚可贵,教法价更高。的确也有少数老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文章《鞋匠的儿子》,基本事实有误,有语老师就可以通过增加一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事实核查”是怎么回事,随即活学活用对课文进行“核查”。有问题的课文,反倒成了极好的“标本”。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权威”的课文内容被当场“推翻”,学生内心能不结结实实实被冲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能不当下觉醒生长?

可惜这样的老师总是少数。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大家都有学生教,使得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师总是少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就格外突出了。

但是不是古诗文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选择经典当然非常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典太少。

当然,有的文章再经典,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该多读童谣、儿歌、故事等等经典儿童文学,自然延续他们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生长节奏。同样是故事,更要求思考力的寓言,放在感受性更强的童话后面,也更合适。

谁说童谣里没藏有丰富的意义,故事里没包含最原生的理性呢?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岂非就是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教材不仅要经典,是美文,更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这些文章,要触碰到他们或幼小或青涩的心弦,使孩子们的内心发生真切的共鸣。

如果教师还是刚开学就从工具性的拼音开始教起,还是只教抽象的简体字却全盘抛弃内涵丰富的汉字源流及文化意蕴,还是只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不求甚解地纯背诵,如何能教好语文?这不是仅仅改变教材可以做到的。

当前国学大热,如果老师不开掘和启发孩子好学乐学的精神,没有“传道”的精神维度,还是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就会如王阳明所言:“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什么人格教育,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统统难以指望。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基础教育的困境,不是某个环节或局部的努力所能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令,也不过是把课堂的压力转移到了课外,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按照生命的节奏自然成长。

中国教育的涅槃重生之路,究竟在哪里?改革教材之外,尚需更基础的制度变革。比如,设定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完全放开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办学资格,让更多真懂和真热爱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心性的实现与兴趣的扩展,而不是高考与分数,成为学习的指挥棒。

《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我们扪心自问:快乐在何处?

(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符合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B.由于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加上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持续提升自己

C教育的真谛就是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 这就要求,教材要多选童谣、故事,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

D.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并不能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难题。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2.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的消息,引发了作者对哪些问题的思考?(3分)
3.要让学生乐在其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作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

(1)请概括孔孟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孔孟有什么不同的主张?请简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官渡战败后,袁绍又卷土重来。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曹军退军河上,伏兵十队,诱袁绍追至河上,曹军背水死战,必将取胜。曹操从其计,袁绍大败,退回冀州。(《三国演义》)

B.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来信,为其子向贾政求亲。贾政觉得其子跟探春不太相配,但贾母、王夫人商定后答应探春远嫁周琼之子,贾政只得应允。得知消息后,探春又气又笑又伤心,赵姨娘也有些难过,宝玉心内更是悲伤。(《红楼梦》)

C.费小胡子发电报给吴荪甫,说镇上同时倒闭了十来家商铺,老板在逃,亏欠各处庄款,总计有三十万之多,吴荪甫开在镇上的钱庄受这拖累,岌岌可危,请求立即拨款救济。吴荪甫拟的回电是:“无款可拨,相机办理!”(《子夜》)

D.高老太爷一病不起,陈姨太、克安、克定和觉新等人都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医药并没多大的效力,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拜菩萨、祭天和请端公来捉鬼,但高老太爷的病并没见好。(《家》)

E.发财后的查理搭船返回法国,在船上,他认识了贵族奥勃里翁侯爵,侯爵的女儿国色天香,查理一见倾心,于是和侯爵的女儿订了终身。然后写信告知欧也妮,欧也妮很伤心。(《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忆王孙·赠别

【清】沈凝之

西窗昨夜是清秋,星汉迢迢只一舟。

读罢《离骚》不自由,望牵牛,半束折花算酒筹

忆王孙·赠别

【清】商鋆

西风红叶江潮,忍看浮名一笔消。

强把愁情付浊醪读《离骚》,拍遍栏杆是寂寥。

【注】①当时作者要去福州游幕谋生,出发后填此词寄给妻子。②不自由:不由自己做主。③牵牛:即牵牛星,俗称牛郎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民间亦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④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的筹子。⑤作者作此词时,因受小人构陷,被贬出京。⑥浊醪:浊酒。

(1)“西风红叶下江潮”一句中的“下”字很有韵味,请赏析。(2分)

(2)两首词都写到了“读《离骚》”这一动作,但表现的心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