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林黛玉(《红楼梦》)、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唐吉坷德(《唐吉坷德》)、觉新(《家》)中任选两人,按要求续写下面这段话。(4分)
要求:①续写两个句子,句式与画线句子大体保持一致;②语意连贯,内容完整。
文学经典往往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描写,通过小小的细节,常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些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或者一个神态。朱自清(《背影》)对“父亲越过铁栅栏翻爬月台”的艰难动作的细致描写,定格了拳拳的父爱深情,让多少读者为之泪流满面,嘘唏不已;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的艺术》中说,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有些作者利用借代义或比喻义,选择一些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请你从下面的文章片段中找出这样的词语,并分别说说它的妙处。(6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女织
①华夏民族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恐怕谁也没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鈡一样,停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抛开古织,说个我们熟悉的情景吧——
③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母,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④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他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烦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⑤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⑥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渥,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秀之灵则不可少。换言之,即削弱体力劳动,深化脑力劳动。我不以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别压迫,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为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⑧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 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另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也是促我动笔的动力之一。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的“织愿”能实现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②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作者感到惋惜,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⑤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出。
E.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请分条陈述。(6分)
3.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4.社会发展到尽天,无论城市和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2)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6)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狄青本拱圣兵士累战功致位枢府时相或讽其去面文者但笑不答仁庙亦宣喻之对曰臣非不能姑欲留以为天下士卒之劝上由此益爱之。
(选自方勺《泊宅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