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乡关何处(节选) 余秋雨 我所离开的是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乡关何处(节选)

余秋雨

我所离开的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这儿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桌边吃饭的习惯,至多在门口泥地上搁一张歪斜的小木几,家人在那里盛了饭就拨一点菜,托着碗东蹲西站、晃晃悠悠地往嘴里扒,因此孩子打破碗的机会很多。粗黑的手掌在孩子身上疾风暴雨般地抡过,便小心翼翼地捡起碎碗片拼合着,几天后挑着担子的补碗师傅来了,花费很长的时间把破碗补好。补过和没补过的粗瓷碗里很少能够盛出一碗白米饭,尽管此地盛产稻米。偶尔哪家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而这双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一种经典搭配。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

杨梅收获的季节很短,超过一两天它就会泛水、软烂,没法吃了。但它的成熟又来势汹汹,刹那间从漫山遍野一起涌出的果实都要快速处理掉,殊非易事。在运输极不方便的当时,村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开肚子拼命吃。也送几篓给亲戚,但亲戚都住得不远,当地每座山都盛产杨梅,赠送也就变成了交换,家家户户屋檐下排列着附近不同山梁上采来的一筐筐杨梅,任何人都可以蹲在边上慢慢吃上几个时辰,嘟嘟哝哝地评述着今年各座山的脾性,哪座山赌气了,哪座山在装傻,就像评述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

孩子们爬在树上摘食梅树,时间长了,满嘴会由酸甜变成麻涩。他们从树上爬下来,腆着胀胀的肚子,呵着失去感觉的嘴唇,向湖边走去,用湖水漱漱口,再在湖边上玩一玩。上林湖的水很清,靠岸都是浅滩,梅树收获季节赤脚下水还觉得有点凉,但欢叫两声也就下去了。脚下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好像这儿打碎过很多很多器皿。一脚一脚蹚过去,全是。那些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荡涤,边角的碎口都不扎手了,细细打量,釉面锃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比平日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这里曾安居过许多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但这儿没有任何房宅的遗迹,周围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豪富人家的日子怎么过?捧着碎片仰头回顾,默默的山,呆呆的云,谁也不会回答孩子们,孩子们用小手把碎片摩挲一遍,然后侧腰低头,把碎片向水面平甩过去,看它能跳几下。这个游戏叫做削水片,几个孩子比赛开了,神秘的碎片在湖面上跳跃奔跑,平静的上林湖犁开了条条波纹,不一会儿,波纹重归平静,碎瓷片、碎陶片和它们所连带着的秘密全都沉入湖底。

我曾隐隐地感觉到,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时。碎得如此透彻,像轰然山崩,也像渐然家倾。为了不使后代看到这种痕迹,所有碎片的残梦都被湖水淹没,只让后代捧着几个补过的粗瓷碗,盛着点白米饭霉干菜木然度日。忽然觉得霉干菜很有历史文物的风味,不知被多少时日烘晒得由绿变褐、由嫩变干,靠卷曲枯萎来保存一点岁月的沉香。如果让那些补碗的老汉也到湖边来,孩子们捞起一堆堆精致的碎瓷片碎陶片请他们补,他们会补出一个什么样的物件来?一定是硕大无朋又玲珑剔透的吧?或许会嗡嗡作响或许会寂然无声?补碗老汉们补完这一物件又会被它所惊吓,不得不蹑手蹑脚地重新把它推入湖底然后仓皇逃离。
1.第一段中“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意。(4分)  

(1)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2分)

(2)补碗老汉们补完这一物件又会被它所惊吓,不得不蹑手蹑脚地重新把它推入湖底然后仓皇逃离。(2分)
3.从构思的角度看,作者写故乡的“杨梅”,主要有哪些作用?(4分)
4.赏析最后一段文字的表现手法。(4分)
5.作者为什么把那些“瓷片和陶片”称为“神秘的碎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探究。(6分)

 

1.一是经济拮据,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一个粗瓷碗便会遭到“父母的疯狂的追打”,而且破碗还得补好了再使用;二是粮食匮乏,尽管盛产稻米,但村民只能“偶尔”吃到“白米饭”。 2.(1)白米饭与霉干菜色泽都是不耀眼的素色,给人“沉着”之感,但是黑白的对比又是如此“强烈”;上好的白米饭相配的却是霉干菜,反差也很“强烈”,暗示了生活的贫穷。 (2)用补碗老汉“蹑手蹑脚”这一小心翼翼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对由“神秘的碎片”组合物件的敬畏,不敢贸然处置而冒犯神灵,只得让它重归湖底的心理。 3.一是突出故乡杨梅虽多,却没有经济效益,反成为负担,照应了前文的“贫困”;二是以此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摘食杨梅”的孩子们,为下文叙写在湖中发现“瓷片和陶片”等内容做铺垫。 4.作者运用联想、想象(虚拟)、比照(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曾经”的“很成器”和它的“碎得如此透彻”,不留痕迹,同时品味故乡“霉干菜”的“历史风味”和“岁月沉香”,也暗示了故乡的历史文化不可复原的神秘性。 评分标准:共4分。手法2分,答出“联想、想象(虚拟)”“比喻”“比照(对比)”中任意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2分,意思相近即可。 5.①这些碎片“釉面锃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比“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好许多倍,像似“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的器皿。②这些碎片有些不可思议,“这儿没有任何房宅的遗迹,周围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像是住过“豪富之家”的地方。③孩子们一时找不到“回答”和解释。④暗示了“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但不知“碎于何时”。 评分标准:共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从原文第一段提炼概括有效信息,从小孩子打碎粗瓷碗会遭到追打可概括出经济拮据,从村民偶尔吃白米饭概括出粮食匮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同时要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重点词“沉着”和“强烈”要予以阐发,联系具体语境,可知是指色彩方面。注意“强烈”一词蕴含的深意。联系语境,因为对不可知的敬畏,所以“小心翼翼”,“仓皇逃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中意象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突出故乡杨梅虽多,却没有经济效益,反成为负担。从结构上看以此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摘食杨梅”的孩子们,为下文叙写在湖中发现“瓷片和陶片”等内容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要灵活掌握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回答时要先明确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曾经”的“很成器”和它的“碎得如此透彻”,不留痕迹,同时品味故乡“霉干菜”的“历史风味”和“岁月沉香”,暗示了故乡的历史文化不可复原的神秘性。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指向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顺藤摸瓜,大致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缩小范围,或直接引用原文作为答案,或通过仔细搜寻并连缀关键词句,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话,简明准确地写出答案。原文第三段“那些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荡涤,边角的碎口都不扎手了,细细打量,釉面锃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比平日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但这儿没有任何房宅的遗迹,周围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豪富人家的日子怎么过?”这些碎片有些不可思议,“这儿没有任何房宅的遗迹,周围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像是住过“豪富之家”的地方。孩子们一时找不到“回答”和解释,暗示了“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但不知“碎于何时”。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权力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这是因为那时确实孝是百善之先之首,人的安身立命,人生责任感均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因此,人们的行为道德选择,往往首先考虑到做任何一件事是不是会辱没祖先,会不会光宗耀祖。按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推扩伦理思考方式,似乎孝了就能够做到忠、廉了。孝在中国古代不仅被看作是一切道德之基,而且被看作是中国人的人文性宗教,对祖先与家族的责任感是中国人一切行为选择的价值基础。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它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即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孝毕竟是“亲其亲”的私人意识,能否从“亲亲”推扩出“仁民”、“爱物”这种他人意识、公共意识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只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期待。在中国古代虽然有丰富的公私之辩的理论,但公与私的客观疆界却长期是不清楚的。能孝必廉的思维实际上仍然是这种公私不分思维方式的体现。家国同构,公私不分,裙带风、枕头风甚至孝敬父母的意识往往成为某些官员贪腐的思想根源。当然我们也不能反过来说,孝了必贪,我们想说的是,孝了未必就廉,这在现代社会是两回事。                                  
1.下列对“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孝与廉属于不同道德范畴,尽管在中国古代存在一致性和互相支持之处。

B.孝与廉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和廉吏,也就是对不同道德主体的不同要求。

C.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是孝与廉两者的统一性被看重的重要原因。

D.孝是百善之先之首,只要孝了就能忠、廉,在中国古代是合理的客观存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家国一体社会结构的解体,孝道影响走向衰落,孝文化也必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B孝与廉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彼此有差异,不能盲目夸大孝文化对廉政建设的作用。

C在当今社会,需要充分认识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而“能孝必廉”的想法失之简单化。

D私人意识跟他人意识、公共意识之间不存在必然性,因而孝与廉在现代社会是两回事。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查看答案

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则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

  (5分)

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本届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城市未来”,旨在鼓励人们更多关注和选择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并传递政府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绿色城市交通的决心。“中国首善”陈光标在自己公司提前过了“员工无车日”,给员工发放200多辆自行车,并发骑车补贴,倡导低碳绿色出行。他又亲手将自己一部还有3年才报废的60升排气量的奔驰当场砸毁,说是为了响应“中国城市无车日”的活动。 

 

查看答案

依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形式,再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                          ?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不超过15字)(3分)       

说到底,公款吃喝之所以会“潜伏”,还是因为见不得阳光。只要把一切公务接待活动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下,相信再怎样“潜伏”也会被挖出来。公务接待本身,涉及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公务人员的消费行为,是“自己为自己怎样花公家的钱立规矩”,是典型的包含潜在“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财务支配和使用的预算、审批、审计和约束机制,一环扣一环,让公务接待中“潜伏”的开支无处藏身,从制度上杜绝公款吃喝。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国际权威学者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是否需要恢复五一长假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甚至涉及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不是仅凭网上投票就能最后决定的。

D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既有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也面临着反腐败与腐败处于胶着状态的压力,更有不进则退、功亏一篑的风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