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1.D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衡中西以相融”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无中生有。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是“相通”,而不是影响。B项不是“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项强加因果。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原文是:“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不是“创新”。 B项没有弃形式。D项时态错误,是“时期”,不是“以后”。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2)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5)         ,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5分)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1.成语“                         ”源自这段文字。(1分)
2.从这段文字中概括荀子的政治观并作简要评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7分)

春游

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春城,指扬州。北宋时的扬州是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大都会。
1.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3分)
2.关于诗中“春愁”的具体所指,历来解读不一。请谈谈你对“春愁”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选自《板桥家书》)  

【注】潍县,当时郑燮供职于此。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此文是郑燮在官署中给弟弟郑墨的第三封家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富贵人家师傅教子弟           延:聘请     

B.当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察:明白

C.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           薄暮:傍晚          

D.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       藐忽:蔑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失温饱,目不识丁     吾尝终日思矣

B.世所传诵               若属皆且所虏       

C.不得直呼             且行千里,谁不知

D.训吾子弟不逮           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学业优秀者大多出身于贫寒家庭,而富贵子弟能够发达的所占比例很小。

B.作者认为自己身为官员,儿子的成败可以丢在一边不管,最大心愿是儿子的同学学业有成。

C.作者是一位严父,对儿子品行要求严格,同时他不乏慈爱的一面,还主张对孩子有些奖励。

D.文末所附小诗,内容浅显,适宜儿童诵读,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也符合书信的随意性。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4分)

②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