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见面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贫甚,然独好人急    周:接济,救济

B.我不幸疾,人莫舍我    被:遭受

C.君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  脱:推脱

D.见面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发:打开
2.下列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B.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C.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D.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疑以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常常急人之急,借此来供养自己。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的后果,坚持收留一位孕妇,并事后不要报答。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4.翻译划线句。(10分)

(1)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5分)

(2)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5分)

 

1.C 2.D 3.A 4.(1)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哪里用得着回报呢?”(恤、宜、“何以……为”句式分别1分,句意2分) (2)人谁没有急困的时候,怎么能让房子跟着自己(四处行走)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被风寒感染,那么母子就都会死去。(缓急<偏义复词>、自随<宾语前置>、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C项,根据语境,应该讲作“倘若,如果”。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D项,结合语境,这是太氏史对李疑的评价,结合一些关键表述如“识”“非有”“也”“而”“语曰”可以做出正确判断。故选D。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3. 试题分析: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A项,文中说“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关键词句:恤、宜、“何以……为”句式;缓急<偏义复词>、自随<宾语前置>、被动句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哪里用得着回报呢?(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你如果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一半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人谁没有急困的时候,怎么能让房子跟着自己(四处行走)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被风寒感染,那么母子就都会死去。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侍奉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太史氏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道:“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扫墓和植树是现代的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查看答案

第二届《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哈林队参与夺冠的选手金润吉在本组夺冠中引发评委及观众极大争议,有人认为,金润吉应该发挥他的长处,保持自己的风格,把“黑人音乐”演绎到新高峰;有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歌手,应该让自己的艺术向纵深发展,大胆尝试新领域,不断挑战自我。无论是生活、事业,还是艺术,是坚守自己,发挥长处;还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的看法如何?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标题自拟;(4)不少    于8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选择”为话题,续写两句话。(6分)

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查看答案

右面是一幅关于小沈阳的漫画,请仔细观察画面,回答问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用简明的文字介绍一下画面内容。(3分)                             

(2)请谈谈漫画的寓意(要求从两方面作答)。(2分):

 

查看答案

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