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梆梆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这时候,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最后结账时,全是伙计的事,黄老板人到后边喝茶抽烟去了。黄老板自以为摸透了蔡家的命脉。可近两年这脉相可有点古怪了。

蔡家二少爷忽然不卖旧衣,反过来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阔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从后边柜里取出一件东西给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细笔的扇子。二少爷把东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气,好像又回到十多年前。黄老板说:“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少爷的箱底简直没有边啦!东西卖了快二十年,还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爷笑笑,只淡淡说一句:“我总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全卖了,那不成败家子了吗?”可一谈价就难了,每件东西的要价比黄老板心里估计的卖价还高,这在古玩里叫做:脖梗价。就是逼着别人上吊。

像蔡家这种人家卖东西,有两种卖法:一是卖穷,一是卖富。所谓卖穷,就是人家急等着用钱,着急出手,碰上这种人,就像撞上大运;所谓卖富,就是人家不缺钱花,能卖大价钱才卖。遇到这种人,死活没办法。蔡二少爷一直是卖穷,嘛时候改卖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厂大雅轩的毛老板来到敬古斋。这一京一津两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来,彼此换货,互找买主,熟得很。

毛老板进门就瞧见古玩架上有件东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个精致的紫檀架上,放着一叠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刚经》,馆阁体的蝇头小字,讲究之极,还描了真金。他扭脸对黄老板说:“这东西您打哪来的?”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黄老板说:“半个月前新进的,怎么?”

毛老板追问一句:“谁卖您的?”

黄老板眼珠一转。心想你们京城人真不懂规矩,古玩行里,对人家的买主或卖主都不能乱打听。他笑了笑,没搭茬。

毛老板觉出自己问话不当。改口说:“是不是你们天津的蔡二少爷匀给您的?这东西是打我手里买的。”

黄老板怔住。禁不住说:“他是卖主呀!怎么还买东西?”

毛老板接过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买主,怎么还卖,要不我刚才问你。”

两人大眼对小眼,都发傻。

毛老板忽指着柜上的一个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说:“那瓶子也是我卖给他的!他多少钱给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样让给他的。”

毛老板还蒙在鼓里,黄老板心里头已经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后,他马上对伙计们说:“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
1.概括小说黄老板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6分)
2.“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小说以此结尾有何作用?(6分)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
4.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它们的好处。(8分)

 

1.精明;势利;城府深。(概括形象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各1分。如果概括成“狡猾”“虚荣”等,酌情给分) 2.表现了蔡二少爷精明;也表现了黄老板吃亏后的反省;照应开头,也照应上文蔡二少爷卖家产和倒卖古董的情节。(每条2分) 3.通过黄老板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以及伙计不帮忙的细节描写,表现他们对蔡二少爷的冷淡,也侧面表现蔡二少爷的落魄处境。 4.①蔡二少爷卖穷与卖富前后的对比,突出了蔡二少爷卖穷时的落魄和卖富时的精明。②黄老板对蔡二少爷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黄老板的精明和势利。③黄老板和毛老板的形象的对比,突出了毛老板的坦诚直率及黄老板的世故和狡猾。(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根据人物身份、气质等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其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作答。回答是先概括,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通过第三段黄老板对蔡二爷的态度的变化可加这是一个很势力的人,从文本最后黄老板的话可以看出他精明,有城府。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黄老板的话可以看出黄老板吃亏后的反省,这是一个精明的人;结构上照应上文蔡二少爷卖家产和倒卖古董的情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思考时,可从故事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文本通过这一情节说明蔡二少爷的落魄处境,通过黄老板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以及伙计不帮忙的细节描写又展现他们对蔡二少爷的冷淡,很势力。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表现手法。回答时首先明确对比的双方,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比如蔡二少爷卖穷与卖富前后的对比,突出了蔡二少爷卖穷时的落魄和卖富时的精明。题干要求找几处,注意最少写两处。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     ,④            。⑤      ,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乙: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题。(7分)

[中吕]朝天曲

元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①。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②钓滩,韩元帅③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注]①连云栈:本指横贯秦岭的一条高与彩云相连的栈道,此处比喻宦途之险恶。②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③韩元帅:指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后被诱杀。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山佳处”两句用绚丽的语言描写了隐居地。前面用三个短句造成急如流水的气势,到“湖山佳处”便如落深潭,突出了隐居的清静。

B.白云在天山,不说满天白云风吹散,却说“满地白云”,可见诗人隐居的这“屋两间”原正处在白云深处,仿佛白云正在脚下滚动。

C.结尾三句,把“严子陵钓滩”与“韩元帅将坛”拿来对比,让读者自己衡量判断孰安孰危,从而达到对宦途的否定和对隐居的赞颂。

D.写隐居之志,抒山林之情,是元曲中常见的内容,大多用曲折隐约之法,但此曲却一语道破,直迫鹄的,尖锐地指出宦途从政的危险。
2.曲中“偷”字用得非常妙,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②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③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①《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③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数里          甫:刚刚

B.遍叩逆旅主人门    逆旅:旅店

C.其他出          值:遇到

D.乃知先王群饮    罪:怪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妇人汲井浣衣        若属皆为所虏

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    师道之不传久矣

C.至晚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盖榷关使者所为也      夫晋,何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

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5分)

(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①中国的雾霾已经到了谈霾色变、人人自危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

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④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⑤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⑥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⑦当我们把生态危机、雾霾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一定会有人驳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资本逻辑,但它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严重。需要指出,其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状必须作出正确评估,它们在雾霾等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但它们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其二,它们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须知它们靠的是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法令,而这些法令的推出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不能用来证明是资本化的结果其三,它们把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⑧我们提出通过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来消除雾霾,是不是就主张当今就完全废除资本逻辑?不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当今中国人民既有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同时又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目标。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的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艰难与可贵之处。这条“新路”目前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但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有信心把它开创出来。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选自2015年3月3日《环球时报》,作者陈学明)
1.下列关于“资本逻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资本逻辑与生态是对立的,特别是当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资本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所以人们必然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

C.资本逻辑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效的管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法令,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

D.资本逻辑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在对它正确限制的利用中,开辟出既能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物质财富的中国之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提出“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问题后,接着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然后又指出资本逻辑与生态的对立源于资本的本性。

B.③④段逐层递进地分析了资本的“效用”和“增殖”属性,正是它们使自然界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使企业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C.⑤⑥段承上文自然得出消除雾霾的结论,批驳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

D.⑦⑧段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雾霾没有我们严重”的言论进行批驳,提出当今中国在对资本逻辑方面,需要避免“老路”和“邪路”,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所周知,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既要保护生态,消除雾霾,又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B.目前,在华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因为中国的企业都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宗旨。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但在雾霾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这得益于它们把污染企业转移大发展中的中国。

D.尽管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严重雾霾的灾难中,但是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完全废除它,或者只是执着地利用它,都难以达到走出“新路”、消除雾霾的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父亲那里拿到两个梨子。心急的小明很快就把梨子吃掉,酸涩的味道。使他直吐舌头。小亮则将自己的梨子藏起,想过一段时间再吃,当小亮想吃时,梨子却烂掉了。后来,当父亲问到梨子的味道时,他们就把实情说了。

父亲对小明说:“看来,有些东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时间也许会更好些。”

又对小亮说:“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长久放置的,否则的话,结果会更糟。”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