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明 月 寺 叶 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叶 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 2.薄师傅是一位身体清瘦、有一定知识涵养、内心情感丰富、情感之路较为坎坷的老妇人。①身体单薄,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③有思想,有知识,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可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伤过去。⑤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③“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每点2分) 4.①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②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③表达“我”的遗憾、怅惘和伤感。④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天”来到明月寺,“以前可能是教师”等信息文字闪烁,一个逝去,一个离开,让一切成了无可言说的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言已尽而意无穷。(答出1点2分,2点5分,3点8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作出判断。A“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D“暗示……”不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注意结合文中相关叙写人物的句子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先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暗示人物结句等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主要考虑文本主旨,加以分析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小说的结尾通常有:(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戛然而止结局。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对此需了解全文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本题是探究题,回答时,注意结合题干,亮明观点;概括情节,兼顾问题;联系背景,概括主旨;明确小说创作意图。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发挥想象力,回答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秋天静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同时触动岁暮的感伤而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想到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的名句是,               

(2)《琵琶行》中琵琶弹到 “声渐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白居易此时借以表现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的名句是,               

(3)《过秦论》中,贾谊说到秦始皇威震四海之时,在用武力统治各国消灭各路诸侯之后,用以表现秦始皇控制天下,奴役百姓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陈琳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结合全诗,品析颔联中“怜君”二字蕴含的意味。(5分)
2.颈联有什么艺术特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

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公卿以下咸祖都门,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未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山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节选自《新唐书·郗士美传》)

【注】①不回:正直。②偃蹇:骄傲,傲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九龄、李邕称之   数:多次

B.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两街功德使  署:代理

C.未为阳翟丞  冠:帽子

D.士美即斩以  徇:对众宣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斩首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敬畏”的一项是(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法律。

D.隋朝时期,吏部侍郎薛道衡游览钟山古寺开善寺时,见寺内各种金刚怒目。小和尚告诉他金刚怒目是为了降妖。这个典故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
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的发展, 破除了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现代化在去除迷信的同时,也相应地去除了相当多的敬畏。

B.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领导、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C.当今社会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D.怀敬畏心,需要外在约束,更要个人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

B.“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短短几字道出人生宁静淡远,睿智豁达的境界。

C.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

D.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