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谈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一定要做到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恍然大悟。

请从上述材料出发,自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标题,自选一种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脚踏实地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人生,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走着不同的路,一条条他们认为能通向成功的道路,但事实是并不是如此,有的人成功了,然而有些人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不是这些人不努力,而是他们太努力了,以至于最后走向失败,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些疑惑不解,为什么努力的人反而会失败呢?我来告诉你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吧?曾经有个年轻人,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的从中原赶到了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于是方丈拜见了他,只见那人气宇轩昂,神采奕奕,方丈问他来此为了何事,那青年表明了自己的来意,想来学一学一下少林的武艺,方丈答应了他,那年轻人一心想要做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所以那年轻人即追问道;“方丈,我要多少年才能这样成功? 方丈回答:“至少10年”年轻人说:“十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如果我付出了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方丈回答:“20年”那年轻人又问:“如果我也以及人的练习呢?”方丈回答道:“30年”年轻人灰心了,他不解地问方丈:“为什么我每次说更加努力,你反而告诉我需要更长的时间呢?”方丈说:“但你的一只眼睛只顾着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只剩下一只眼睛来寻找道路了。”这句话自然蕴含着很深的禅理,但仔细一想却并不怎么难解,当你要努力做一件事时,要摆着平常的心态,心中空无一物,没有负担,亦没有包袱,这样走你的道路,才会比别人走得快,走得准,走得轻松。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相信不少人已经明白了之前我提到的那些人了,他们为什么努力了反而失败了。但为什么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却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呢,为什么一定要到事后我们才能发觉反省呢? 因为我们实在是背负了太多的东西,学校的成绩,家长们的期望,同学们的竞赛,高考的压力,未来的前途,这些东西无不以压迫着我们,但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既无法摆脱它,也无法抛弃他,这时,就会有人被他慢慢的应进入一条死胡同,但是死即是生,生又是死,生生死死其又是在你的一念间,生路即是和好,顺从,所谓顺从,并不是一味地去接受它的摆布,而是不要把它看作一种任务,而是你的一种责任,一种不可不负的责任,就像朋友一样,你既不可以失去他,但也不能听从他,你也有自己的主见。就像这样,你不就是有了4只眼睛来看清道路了吗?成功其实一直在你的左右,他就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应照着你走下去,走向成功,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努力可能使你走向歧途。努力是一扇跨其成功大门的钥匙,但是,他也可能关闭它,则就要看你,你选的是哪条路? 【解析】 试题分析:先看材料,其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比较明显,这就是材料中的老作家的一句话“要想成为一位好作家,一定要做到脚下有地,头顶有天。”对此,我们应把这句话展开一下,它不仅用于文学写作,而且还适应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再说这句话的理解,“头顶有天”,是指要有远大理想;“脚下有地”,是指要脚踏实地。通过上述分析,这则材料的立意范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其一:①要脚踏实地有真才实学 ;②头顶有天:要有远大的理想,又不能好高骛远。③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6分)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开荒第一天

韩少功

(1)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2)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痂,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3)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个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4)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吆喝开始劳动的声音。   

(5)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6)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7)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8)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9)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10)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11)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钯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选自《山川入梦》,有删改)  
1.作者写三十多年前垦荒时对劳动满含“恐惧”,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4分) 
2.第六段“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作者为什么现在要“怀念劳动”? (4分)
3.文中说“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依据原文,指出作这种“比价”的人的“心机”是什么?  (6分) 
4.文末作者描写了自己“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开心”的?试作简要赏析。 (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渡扬子江》)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8)子曰:“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第一首诗紧扣“闻”字来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第二首诗中的“梅花”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据此,请简要赏析第四句的艺术技巧。(3分)

(3)两首诗都写了闻笛,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

B.然方山子世有勋,当得官   阀:封建时代有权势有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C.此岂古方山冠之遗       像:法式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垢污  阳:同“佯”,假装
2.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出身既富且贵,意欲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