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耸人听闻的。

B.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办。

C.印象里让笔者最揪心扯肺,起伏跌宕的网络投票,就是当年轰轰烈烈的超女“风投”,一个数字要遮遮掩掩半天才出现,后来觉得看多了类似的网络投票,也就索然寡味了。

D.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给出66个易读错的汉语词语,大部分人看后自惭形秽,大叹“涨姿势(知识)了”,很少有人能将其全部读对。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主要看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适合语境等等。A项,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害怕。句中说的是“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故应改为“骇人听闻”。纷至沓来:形容纷纷,连续不断地到来。索然寡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片(kǎ)    片(tà)     (jiá)    枚举(shèng)

B.付(zǐ)    (dú)     (jí)     铢必较(zī)

C.流(bèng)  (léng)   账(shē)    言简意(gāi)

D.自(xǔ)    (biān)   曲(quán)   笑大方(yí)

 

查看答案

请以“底层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叫作‘发扬国光’”“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2分)

                                                              
2.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3.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怀念乡村春节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比拼贫富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炮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炮的欢乐。除夕夜里,村民家家必要放鞭炮,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①节交代“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2.在作者眼里,城乡春节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3.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4.本文以“我”为视角构思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探究。6分)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恩所加,               ;罚所及,                  。(《谏太宗十思疏》)

(3)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           。(《五人墓碑记》)

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5)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6)                 ,不指南方不肯修。(文天祥《扬子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