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其名                  向来

B.又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判处

C.以平寿县主                  妻:以女嫁人

D.会遭母而罢                  父母之丧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3分)

A“淮左”江淮西“淮右”就是江淮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左西”。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D.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5分)

 

2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5分)

 

 

1.C 2.A 3.D 4. (1)刘德威逃回朝廷,唐高祖亲自慰劳问候他,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自拔,1分;劳,1分;陈,1分;句意2分) (2)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它的过错在哪里呢?”(尝,1分;密,1分;宾语前置,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中的判:授予官职。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淮左”江淮东部,“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唐太宗时法律严苛,与之前相对宽松的法律刚好相反,“宁失不经”的局面并未实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德威身姿魁梧、伟岸,以有才干有谋略而著称。大业末年,跟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在淮左讨伐贼人,亲手斩杀敌人的头领李青珪。后来和裴仁基一同归顺李密,李密向来听过他的名字,给他军队,让他在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刘德威也率领部队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唐高祖嘉奖他,授予左武侯将军的头衔,封为滕县公。等到刘武周南侵,下诏书让刘德威带领军队迎击他们,又授予并州总管府司马的官职。不久,裴寂在介州战败,齐王李元吉丢弃并州回到朝中,留下刘德威管理府中事情。李元吉才走,刘武周就到城下,百姓相继投靠刘武周。刘武周抓获刘德威,让他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唐高祖亲自慰劳问候他,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改任彭城县公。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少卿。跟从唐高祖擒拿建德,平定王世充,都有功劳,转任刑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把平寿县主嫁给他。 贞观初年,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外调担任绵州刺史,因为廉洁、公平而著称,百姓为他立碑。不久升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十一年,又授予大理卿的官职。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它的过错在哪里呢?”德威上奏说:“确实在于皇上,不在于臣子。人主喜好宽松,法律就宽松,喜好严格,法律就严格。法律条文中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减三等入罪,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太宗认为这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担任刑部尚书,兼任校雍州别驾。贞观十七年,到濮州,听说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进入占据济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皇帝下令让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抱负,恰逢刘德威母亲去世而作罢。贞观十八年,起任遂州刺史,三次升迁至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死去,71岁。赠与礼部尚书、幽州都督的名号,谥号襄,在献陵陪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 何等悲!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吃鱼的时候,小刺要比大刺麻烦,因为大刺很容易被发现,小刺则必须下很大功夫才能清除。

虽然有小刺的鱼往往肉都特别细腻而鲜美,但是许多人就因为怕小刺而不愿意吃那种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诱惑。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6分)
2.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6分)
3.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李登建

①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

②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

③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

④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

⑤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多高。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砸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⑥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

⑦饭后,炭火噼噼叭叭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

⑧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⑨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

⑩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                     

(选自《散文·海外版》双月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
1.第⑥自然段集中叙写了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仔细阅读后,请作简要分析。(6分)
2.第⑧自然段画线内容十分精彩地描写了打铁的情景,请简要说说其表现特色。(4分)
3.“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一句中“最快活”三字的丰富含义是什么?(4分)
4.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云霞出海曙,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天涯共此时。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蓬山此去无多路,         

(6)桃李不言,        

(7)         ,衣食足而知荣辱。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