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每题2分,共8分)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每题2分,共8分)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有改动)
1.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2分)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4.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下列例子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2分)

A.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由眼前到千里,由个别到全面丰富,表现登高望远的生活哲理。

B.“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匹骏马在前行,一只蝴蝶围着马蹄翻飞,表现出马蹄从野花丛中踏过,留有芬芳。

C.“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个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缭绕的白云一角露出寺庙的檐角,表现寺庙“藏”在深山之中。

D.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上没有蛙,只有几只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表现了山泉中定有“蛙”。

 

1.C 2.D 3.A 4.A 【解析】 1. 试题分析: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C.是洪日方思的“全”说,是王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不是荀子的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A并非“由个别到全面丰富”,不体现“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氓》(《诗经》)中表现女子婚后劳作生活的几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4)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填空题。(每空1分,共4分)

全诗围绕“惜”字,四联都分别写了花,                           一直写到              ,虚实结合,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

(2)请以首联为例,简析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的。(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25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尽汉使                         B.吾母与弟在汉,蒙其赏赐

何面目以                         律前负汉归匈奴,蒙大恩

C.虞常果张胜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乃引刀自刺                           副有罪,相坐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见乃死,重负国              犯:被冒犯。

B.单于其节,而收系张胜        壮:使动用法,认为……高尚。

C.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        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D.单于愈益欲                降:形容词用作动词,劝降。
3.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①少父任        状语武        ③蹈其背出血

(2)①会缑王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吾母弟在汉     ③以货物

(3)①面目以归汉      谓相坐      以女为见

(4)①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②与君兄弟    降虏于蛮夷

A.(1)组中,①②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以”译为“用来”。

B.(2)组中,①②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与”译为“给”。

C.(3)组中,①中的“何”译为“多么”,②③中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4)组中,①中的“为”译为“做”,②③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虞常虽然已投降匈奴,但仍想归汉,他私下寻求张胜的帮助,最终导致苏武被匈奴拘禁。

B.在伏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的行动中,虞常和缑王失败了,缑王被杀,虞常被生擒。

C.苏武引刀自刺的就义之举,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也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重。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信念。
6.把文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分)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4分)

(3)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4分)

(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宋代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                                    。这一地带的核心是长城,所以可称为长城地带。

①从人文方面审视                   ②作为大地上一个独一无二且影响深远的地理因素

③生为新一种天长地久的地理结构     ④长城不只是一道砖石土垣木柴僵落筑起的军事屏障

⑤显然,这座人工建筑已与北方自然的高山峻岭结成一体

⑥它引导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

A.⑤③①④②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④①②⑤⑥③      D.⑤④②①⑥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虎”“苍蝇”一起打固然令人欣喜,但反腐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否则一时的成果再显著,也无济于事。

B.“垃圾消费”是指一些消费者盲目地买回一大堆无实际用途的商品从而造成浪费,这种现象的出现多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有关。

C.制作盆景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景物具体而微,哪怕是田间牧童、江边钓叟,哪怕是一支柳笛、几缕长髯,都要精心雕琢,来不得半点马虎。

D.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今年12月4日成为了首个国家宪法日,有超过26万的网民通过轻击鼠标完成了对宪法的宣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