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①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榫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①稿:谷类植物之茎,即秆 霁:天晴。(ránɡ):庄稼丰,指谷粒饱满。④砻(lónɡ):去掉稻壳的碾磨型农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     视:比较

B.而来年作种者则向石板击取也 宁:宁可,宁愿

C.南方用风车扇去       尽:都,全部

D.谷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    稍:逐渐,慢慢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量倍木砻                   以其无礼

B.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即扬麦、黍者扬稻             比去,手阖门

D.孱妇弱子可胜               天之苍苍,正色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水稻脱粒技术的一组是

①束稿于手而击取 ②以木桶就田击取

③场禾多藉牛力   ④北方稻少,用扬法

⑤去膜用舂、用碾 ⑥两扇皆凿纵斜齿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水稻的不同脱粒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或因天气而别,或因地域而别,或因用途而别。

B.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古代水稻收获季节,男女老幼或收割、或脱粒、或攻米的劳动场景。

C.留作种子的水稻,一般不用石磙在场中碾压,最好在石板上摔打,以免磨掉壳尖,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D.“砻”是用来加工稻米的工具,木砻比土砻耐用,加工出的稻米质量也好,但使用起来比较费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4分)

(2)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3分)

(3)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3分)

 

1.D 2.C 3.A 4.B 5.(1)用手握稻秆摔打脱粒的占一半,把稻秆聚集在晒场上,用牛拉石磙进行脱粒的占一半。 (2)如果风雨不调,田间管理不及时,那么稻谷出现六成饱满四成秕子的情况也可能有。 (3)因此上缴的军粮和官粮,大量运走的或就地储藏的,都是用木砻加工出来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稍:稍微。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比/对 B就/ 竟然 C 介词,用/介词,用 D 指示代词,那/或许。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④去秕子的方法 ⑤去掉稻壳加工成米的方法 ⑥木砻的制作方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水稻脱粒和加工成米的方法,并未描写劳动场景。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稿、曳、倘、失节、故、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稻子收割之后,就要进行脱粒。(脱粒的方法中),用手握稻秆摔打来脱粒的占一半,把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牛拉石磙进行脱粒的占一半。手工摔打脱粒,承受摔打的物体有时用木桶,有时用石板。稻子收获的时候,如果遇上多雨少晴的天气,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湿,不能把稻子收到晒场上去脱粒时,就用木桶到田间脱粒。如果遇上晴天稻子也很干,那么使用石板脱粒很方便。 用牛拉石磙在晒场上压稻谷,比手工摔打脱粒省力三倍。但是留着当稻种的稻谷,恐怕磨掉壳尖,使种子发芽率减弱。因此南方种植水稻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谷都是用牛力脱粒,但是来年留为种子的稻谷就宁可在石板上摔打脱粒。 最好的稻谷,其中九成是饱满的谷粒,只有一成是秕谷。如果风雨不调,耕耘除草不及时,那么稻谷出现六成饱满而四成秕子的情况也有。去掉秕谷的方法,南方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子少,多用扬场的方法,也就是用扬麦子和黍子的办法来扬稻子,大概不如用风车那样方便。 稻谷去掉谷壳用的是砻,去掉糠皮用舂或者用碾。但是用水碓来舂,就同时起了砻的作用。干燥的稻谷用碾加工也可以不用砻。砻有两种:一种是用木头做的,锯下一尺多长的原木(多用松木),砍削并合成磨盘形状,两扇都凿出纵向的斜齿,下扇安一根轴穿进上扇,将上扇中间挖空以便稻谷能从孔中注入。木砻如果加工到二千多石米就不能再用了。用木砻加工,即便是不太干燥的稻谷也不会被磨碎,因此上缴的军粮和官粮,无论是运走或就地储藏的大量稻谷都是用木砻加工出来的。另一种是土砻,破开竹子编织成一个圆筐,中间用干净的黄土填充压实,上下两扇都镶上竹齿。稻谷从上扇用竹篾围成的孔中注入,土砻的装谷量比木砻要多一倍。稻谷稍微潮湿一点,在土砻中就会磨碎。土砻加工二百石米就坏了。使用木砻的必须是身体强壮的劳动力,而土砻即使是体弱力小的妇女儿童也能胜任。老百姓吃的米都是用土砻加工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哲学“通”之品性要求哲学研究者在把哲学做“深”、做“细”的同时,还必须把哲学做“通”,而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一孔之见的零碎哲学,容易降低哲学的品位。那么,该如何把哲学做“通”呢?

③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要探求大智慧和普遍之理,就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古代哲人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调的是大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固步自封、一叶障目;张载所谓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强调的是大心量,有大心量才能容纳、吸收不同的思想,不自以为是;陆九渊所谓的“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强调的是大气魄,有大气魄方能有大境界,才不会因种种困难而退却。倘若无此“三大”,就难以把哲学做“通”。

④把哲学做“通”,应在培养学识上下功夫。培养学识之要津莫过于回归哲学经典,通过与哲学大师的对话,逐渐培养哲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严谨的思辨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批判精神。同时,哲学研究者也要重视从时代中培养学识。如果说哲学经典在于培养一种哲学眼光,那么,社会现实则无异于活生生的素材,眼光渗透于素材才可能有大智慧产生。而且,我们所探求的是否是大智慧、普遍之理,也必须经过时代的检验。

⑤把哲学做“通”,应自觉打破学科分类所形成的“壁垒”。今天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仅就哲学学科而言,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里面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按照哲学的分类把各个领域做“深”、做“细”当然不无道理,但倘若完全按此壁垒森严的分类思路拘谨于某一个狭小的领域去做哲学,终其一生亦难做“通”矣。思想无禁区,智慧无边界。把哲学做“通”,要求哲学研究者不但要自觉地打破本学科由于分类所形成的“壁垒”,还要积极关注并善于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⑥把哲学做“通”,应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善于将哲学的大智慧、普遍之理贯通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既是真理之源,更是真理的“试金石”和落脚处。尤其是对以哲学为业的人而言,“知行合一”更是“诚”之优良品质的体现。倘若哲学研究者说一套做一套,将哲学作为文字游戏甚至作为谋取某种好处的工具,那么,即便他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有说服力。

(选自2013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下面对于“哲学研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没有准确的表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B.哲学是探求真理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之理”。

C.因为哲学所探求的真理,能对世界总体把握,既通透无碍,又通行天下,所以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

D.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把哲学做“深”、做“细”是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品位,还必须把哲学做“通”。
2.关于“如何把哲学做‘通’”的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哲学做“通”,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三者缺一不可。

B.把哲学做“通”,要培养学识,既要与哲学大师对话,又要汲取时代素材。

C.把哲学做“通”,就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D.把哲学做“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研究哲学、探求真理的方法。

B.哲学追求具有“通”性的真理,这种“通”性的真理,应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第③段引用古代哲人的精辟论述,目的在于批判“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知难而退”等不良倾向。

D.回归哲学经典,与哲学大师对话,才是培养哲学研究者真正学识的唯一途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6月20日上午,金山中学组织高一、高二近千余名学生在教室里收听、收看太空授课,感受科技的魅力。

B.有些专家认为H7N9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鸭群、鸡群自身带有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造成的。

C.虽然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秸秆焚烧,但麦农仍然有禁不止,“一烧了之”,导致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

D.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中国当代作家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试题紧扣时政热点人物轶事科技新成果等内容如全碳气凝胶、LED灯、北斗卫星导航,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

B.在日益发达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中小学生为什么会提笔忘字,研究如何解决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等问题。

C.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发表讲话,认为“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和环境污染是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三驾马车。”

D.“和谐”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的不懈努力。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从学科的内容看,语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包涵着以语言文字知识为主的各人文学科的知识。

B.菏泽市以“守护安全、和谐煤矿”为主题的“新巨龙杯”摄影大赛拉开帷幕,组委会已发布征稿启示

C.维护自然再生产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修复中国近岸受损生态系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须标本兼治。

D.对于群众长期反映公车私用”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不能对公众意见置若罔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莫测,犹如仙境。

B.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政府推动城镇化的决心毋庸置疑

C.在公众充分享有的知情权面前,大到热点问题,小到日常工作,将信息开布公向老百姓解惑释疑最关键。

D.叶兆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浙作家群中最特别的一位,他以一系列描写平民市井生活的小说声文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