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寻找与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请以“寻找与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寻找与守望 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从远古时代开始,从人类的祖先离开非洲大陆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寻找他们心中神秘而广阔的另一番天地开始,他们便面临着汪洋大海。他们相信。在这片美丽的被太阳照射闪出金子般耀眼光芒的海的另一边,有他们守望着的梦寐以求的世界。于是他们扬帆起航,他们在灼热的太阳与恼人的饥饿中挣扎,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新世界的渴求。面对着高耸的雪山,他们相信,在这座白雪皑皑的山的另一边。有他们长途跋涉不辞劳苦追寻的奇异世界。于是他们相互扶持,他们在狂风暴雪与寒冷中抗争,同伴死在了半路上。他们沉默着,拉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行。他们要带着死去的伙伴。去那个让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美丽世界。 于是,人类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15世纪,欧洲人对黄金、香料的渴求日益膨胀。航海家们便带着人们连接世界的梦想出发了。由于哥伦布反对西班牙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因而西班牙国王与教会都不支持哥伦布的航行计划。哥伦布站在国王面前,庄严地说:“国王陛下,请让我到那片大陆去!”“让我到那片大陆去”。无数的航海家带着这样的梦想起航。当哥伦布的儿子伫立船头,对哥伦布说:“父亲,我帮你寻找你要的大陆。”哥伦布眺望着茫茫大海,有无奈也有喜悦。伟大的理想被一代又一代人肩负起来,对理想的守望使得人们坚持不懈。新航路开辟了,带动了西班牙、葡萄牙民族的繁荣强盛。 于是,世界连接起来,人类向着进一步的繁荣走去。 历史的延续,人类的进步,是梦想的坚守与追寻。凡·高的《星夜》中,那大片大片的冷色里耀眼的金黄,不仅仅是天上闪烁的星,更是在众人不理解的黑暗中引领他的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激扬高亢的音调,不仅仅是对命运的不服,更是对自己所要到达的彼岸的坚定寻找。 我们都有梦,都守望着一个美丽的梦,然而,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物质的享乐使我们沉醉其中,对理想的寻找与坚守,也在我们平淡的日子中消散。以前的作家们,为了一部书倾其一生,而现在,一个人在一年中写出三部长篇小说也不足为奇。 我们要的是什么。倾尽全部为的是什么?不是奢华,不是享受,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守望与寻找,是“让我到那里去”的守望与寻找,是星,是灯,是明月。让我们走向,走向永恒的美丽的大陆。 简评:文章高屋建瓴,立意卓尔不群。笔及今古,思接千载,跌宕行文。反诘有力。促人深思,引人向上。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上释义“守望”为:看守,瞭望。这里不妨把它解读为“坚守”,体现的是一种执著的精神。因为命题是个短语,所以写作时要理清二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寻找”在前,“守望”在后,但也可以将它们交融起来,在寻找中守望,在守望中寻找。具体审题时,要思考几个问题:谁在寻找与守望?寻找、守望什么?为何寻找与守望?它们涉及描写主体、描写对象与写作意义。从主体看,可以是自我的寻找,也可以是他人的寻找。还可以将视角转向为自然物。如:宝钗的寻找与守望,一个乞丐的寻找与守望。从对象看,可实可虚,以虚为胜。如:寻找与守望心灵的芬芳、诗意的生活、民族的性格、生命的纯美、精神的桃花源……立意是多元的,不论是“守望先锋品格,寻找栋梁气魄”,“守望心灵的月亮,寻找回家的路”,还是“守望内心的民族精神,寻找那遗忘的中华气质”,关键是写出独特的个性。 写作时,要突显“寻找”的艰辛,那是“芒鞋踏破陇头云”,“为伊消得人憔悴”,它断然不会如水推舟那样安逸。惟其如此,“守望”才坚定富有意义。当然寻找也是幸福的,它昭示着心灵有所依托有所追求。而守望是漫长的,它需要付出毅力、情感与汗水,然而又是恒久的。构思时可以按照顺承关系组材,也可以两相融合,和谐即美。 同时注意几个写作误区:(1)顾此失彼。不在“寻找”与“守望”上同时用墨,而舍弃其一,此为偏题。(2)穿靴戴帽。行文不实诚,套话多真意少;为引用而引用。虽丰富,但不能紧扣中心。(3)结尾套题。文章只在结尾简单套题,而主体部分则游离于命题之外。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章千古说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1.试分析“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韩愈的逆境比“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4分)
3.作者为什么说韩愈“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4分)
4.文章结尾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个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4分)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相思

 

查看答案

根据前后语境,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语义丰富,前后贯通。(4分)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形形式式的人物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高士,                                             ,如献身边塞、反对侵略的战士多姿多彩的景物如惜别的杨柳,思念的圆月 ,失意的落叶,得意的春风,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朦胧隐晦,悲壮苍凉,清健俊爽。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查看答案

将正确的顺序填入下面的横线处。(4分)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⑤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⑥一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归有光《项脊轩志》)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