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  萃:会集

C.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数落       D.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国事遂不可收拾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夜以兵围所寓舍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归求救国之策      余不得归矣           

D.贾余庆献谄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理应自杀,但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说明他既有忠君爱国之心,又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2分)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分)

 

1.C 2.A 3.A 4.D 5.(1)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迫”“迁”各1分) (2)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前”“诟”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数”:列举。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行为”在本篇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行”与“为”,“行”译为“行动”。“为”译为“是”。在现代汉语中“行为”是一个词,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项两句中“以”译为“用、凭”。B项第一句中“则”译为“就”,表承接;第二句中“则”译为“却”,表转折。C项第一句中“而”表承接;第二句“而”表转折。D项第一句“于”译为“在”,介词;第二句“于”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D项“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注意得分点:(1)“迫”译为“逼近”。“迁”译为“转移”。(2)“前”名词作状语,译为“上前”。“诟”痛骂。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①-③段中,作者写动荡的树林、阴暗的天空、封闭的庭院,有什么作用?(2分)
2.⑴文中第④段说:“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是合理的?(2分)

⑵简析文中第⑤段“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3.第⑥段中,由空地光线的稳定与变化,作者悟出了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4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1.前三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哪些作用?(2分)
2.文中划线句应该怎样理解?(2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供的两个例句,写出新词语“半糖”的意思。(4分)

例1:半糖哲学之一:一半成熟一半幼稚,做人才有意思。

半糖哲学之二:一半聪明一半愚笨,大智若愚最好。

例2:写程序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入迷了也不好,不入迷也不好,要有所入迷,还能迅速退出,尝到甜头就走,所以叫半糖程序。

答:“半糖”的意思: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2分)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作了民族的魂魄。

 

查看答案

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大篆 隶书 楷书    B.金文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C.金文 甲骨文 小篆 大篆 楷书 隶书   D.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