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12分)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

现代文阅读(12分)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的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的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它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的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的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的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的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得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得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的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搞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的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的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3分)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回来探望您……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3分)
3.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4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我对他的感情慢慢淡了。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等待槐花开,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外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D.文章大量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铺陈,读起令人如醉如痴。

 

1.①写出了槐花的含苞待放,暗示了作者惆怅的心境;②引出下文对外公的回忆与思念;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每点1分) 2.比拟(1分),写出了槐花盛开时节外公家周围美丽的景色(1分);写出了我假期回乡探望外公的欣喜(1分)。 3.因为槐树盛开的景象曾经是作者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心灵的帷幕上,而此刻作者已经把外公的影象存入了记忆里的,成为了最美的写意画卷(2分);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深切怀念与不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第一段描写的作用,可结合该段位置(文本开头)从此段描写对下文的环境衬托、对文本主旨的揭示、对行文线索的展开等方面分析。比如,其中的“含蓄”“寂寞”“我更不知道”等语暗示了作者惆怅的心境,而且有利于引出下文对外公的回忆与思念;同时,“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一语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要赏析文中的句子,可从该句在用词、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表现文本主旨、构成行文线索以及其在过渡、伏笔、照应等方面的作用。句子把槐花比拟成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槐花盛开时节外公家周围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美丽;也表达了“我”的欣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语结合此句上下文甚至全文分析。从文本可知,槐树盛开的景象曾经是作者内心最唯美的画面,作者已经把外公的影象存入记忆里的最美的写意画卷;因此,这种说法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深切怀念与不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其中,A项错误在于,文本并没有对雪后乡村的荒凉进行描写;B项错误在于,“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我对他的感情慢慢淡了”的说法不符合文本思想;D项错误在于,文本没有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醉如痴”的说法也不妥。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统观全词,“心事”主要指的是什么?(2分)

(2)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课文中的原句。(共7分)

(1)古人常常不仅以其诗文才华为人称道,更以其处事的智勇被人赞颂,尤为可贵的是古人的胸襟气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展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①“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不仅是对蔺相如隐忍、退让的行动描写,更为后人留下了“回车巷”的典故,而②“__    _  ______,______    ____”这两句语言描写更体现了相如以国家为重、不记个人恩怨的宽容大度。当然,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也通过③“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这样的行动描写展现出来。

(2) 想当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           ,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5)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6)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                   。(《醉花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6分)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赞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入武关,秋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者。今大王而东,三秦可传檄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B.不居关中而彭城                国都

C.印敝,忍不能予                磨圆棱角

D.今大王而东                    兴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城邑封功臣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C.大王入武关,秋无所害                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D.三秦可传檄定也                        尝一龙机发地不动
3.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大王之入武关,秋无所害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B韩信认为,“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是既“怨”又“痛”且“莫爱”;而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C韩信冷眼旁观,比较了刘项两人的不同:项羽暴虐,刘邦抚民;项羽斗勇,刘邦使智;项羽刚愎,刘邦纳谏;项羽弃义,刘邦守约。

D韩信对天下形势和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刘邦对其相见恨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查看答案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B.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朝。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豪放派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婉约派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C.《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作者莎士比亚,全剧以哈姆莱特和新国王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塑造了一个说话直率、酷爱思索、有着忧郁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D.《张衡传》节选自《汉书·张衡传》,作者是南朝历史学家范晔。文中“遂通五经,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以知之     ②大王见臣列观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遂与秦王会渑池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⑧见犯乃死,重负国

A②⑦/①③⑤/④⑥/          B①⑦/③④⑧/②/⑤⑥

C①⑦/③⑧/②④/⑤⑥         D①⑦/⑤⑧/②④/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