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歌第二句中“衔”、“浸”两个字用得好,请选一个加以分析。(3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牧童的可爱之处。(3分)

 

(1)示例:“衔”字有“含”之意,(1分)用比拟手法写日落景象,山将太阳衔在口中,似乎就要把太阳吞下。(1分)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即将下山的动态。(1分) 示例:“浸”字有“浸泡”之意,(1分)落日倒映在在着凉意的水中,就像浸泡在池塘中一样。(1分)红色的落日、碧绿的水草和澄净的池水,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1分) (2)要点:一、随心所欲坐在牛背上的姿态——“横牛背”。二、吹笛随意却乐在其中——“短笛无腔”。三、放牛能赶在落日前回家,守时——“山衔落日”。四、能轻松驾驭老牛的自信——“归去横牛背”。(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写出一点得1分,写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赏析某个字的运用效果,应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此题中,;“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是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人描写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中描写牧童的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  踪迹:作动词,追踪探访

D帝以践祚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3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3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1)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2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5)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读完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从下面四个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苏轼       李清照       柳永      辛弃疾    

例:屈原,汨罗江畔,一篇《离骚》,忠心动日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几句话,给“端午节”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个字。(4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