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几位在校大学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在绿化...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几位在校大学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在绿化带内放置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譬如,“请走人行天桥”等传统宣传标语收效甚微,相比之下,效果最显著的则是一句“你丑你横穿”的标语。此标语一出,行人横穿率直降30%左右。

这一情况,一经报道,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也会遇到类似这种“以不文明的言语来制止不文明的行为”的事情。请根据你自己的经历或认识,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你丑你横穿”实验的反思 据媒体报道,日前,厦门大学学生完成一组实验:在绿化带内放置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结果显示,“请走人行天桥”这类传统宣传标语收效甚微,而“你丑你横穿”这一独具一格的新型标语效果最为显著,行人横穿率直降约三成。 厦大学生的“你丑你横穿”这一实验,让不少人以为找到了治疗诸如“中国式过马路”等顽疾的良方,但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你丑你横穿”的警示标语固然新颖特别,但所摆放位置属于公共场所,公然悬挂如此粗暴不文明的标语未免有失妥当,这与我们大力倡导的文明用语相背离。其次,单从实验结果来看,“你丑你横穿”效果明显,但未必经得起时间考验,可能短时间内有效,时间一长人们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会给路人带来逆反心理。倘若当“你丑你横穿”这种标语横行其道、满街都是时,又还有多少人为之所动,还能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吗?再者,这种所谓的新型、另类的标语,其实附着浓厚的语言暴力色彩,有种“以暴制暴”的意味。倘若因眼前之利而大面积推广不文明标语,则会降低一座城市的“颜值”。这种以牺牲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数为代价的短视之举,长此以往将因小失大,是要不得的。幻想借助于“你丑你横穿”等达到引导行为、改善管理、规范秩序,无异于饮鸩止渴。尽管这样的标语产生一时的成效,行人横穿率有所下降,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要真正引导行人走上斑马线、人行通道等“正轨”,关键还在于相关管理部门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为市民着想,努力完善行人过街设施,让过街变得方便快捷安全,遵守交规才能走入人们心里。相反,如果任由不文明标语滋生蔓延,势必会积聚越来越多的戾气、冷漠和丑恶,只会践踏理性、摧残文明。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说明】1、可以从标语的制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原本是出自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并且是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用不文明的语言来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缺失。 2. 可以从行人的角度来分析:行人横穿马路,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横穿马路的人,不但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对警示标语视而不见,以至于逼迫标语制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较为“极端”的警示语。在这些行人身上,缺失的不只是基本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表明他们的公共意识的淡薄和对公共秩序的无视。 3. 可以从这一现象的大的角度来分析:不文明的标语和不文明的横穿,两者都是对公共道德的一种践踏,都是不文明的,都是应该改正和杜绝的。 4. 可以从生活实际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 “乱倒垃圾死全家”“随地小便就是畜生”等提示或标语,而且其他各种不文明、没有文化的标语,一直以来没有断绝过。这些粗鄙标语为什么会管用?这些咒骂式标语真的就能入脑入心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不文明的标语很难真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它们制造的只是文明的假象。实际上,原本被承担文明教化功能的标语,反倒成了让公共表达变得粗鄙、暴戾的帮凶。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所学课文补出合适的下联。(4分)

上联:黄州赤壁矶惊涛拍岸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并按要求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漫画下方的文字:“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

(1)请用一句话描述漫画内容。(4分)                                                                         

(2)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共15分。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1.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说明。(4分)
2.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5分)
3.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论述文阅读(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7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