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读《经典常谈》(节选)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读《经典常谈》(节选)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为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只能直接读《诗经》原文。

C.《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

E.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实用之外的无用之用。
2.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3.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
4.作者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如何读古书?(4分)

 

1.CE 2.C 3.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③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4.(1)学生的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2)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3)阅读的本子最好是辑录训诂校勘方有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4)从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每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符合文意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A.属断章取义。仅在“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方面成立。B.原文是说“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翻译并不是不能做”。D.原文是指“专讲实用的人看来”来说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比较、分析,以发现问题之所在。题干问的是“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A项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的观点,B项讲该书的适用对象,都不是核心意思。D项后一句与文中“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相矛盾。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压缩概括能力。题干问的是“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文作简述”。文章有很多的语言提示,“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由此可以找到文章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第三段开头“还有一点”,说明后面还有,“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如何读古书”,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压缩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然后进行概括。答题的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3)            ,凝绝不通声渐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诗中用哪些景象来描绘石头城的“寂寞”?(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人所卖,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欲赵近家          如:到……去

B.灵文园法          比:比较

C.为人所          略:用策略

D.其县名及姓     识:懂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窦姬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之赐诸王

B.家贫,人所略卖     至宜阳,其主入山作炭

C.家不知其处       家之长安

D.窦皇后言之文帝    封公昆弟,家长安
3.对下列省略句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而(刘武)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B.又复问(少君)何以为验

C.合葬(于)霸陵                                      D.乃厚赐(侍御)田宅金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西 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3分)

②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3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B.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C.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难的150多人中有70多人伤情严重,另有2000多人失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